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28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2 / 3)

自汗者,为气虚血瘀,可合保元汤加减。

2.痰浊痹阻证

主症:心胸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或有头昏重,或有咳嗽,咯痰,腹胀,纳呆,舌质黯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瓜蒌15g,薤白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胆南星10g,枳壳10g,生姜10g,茯苓15g,甘草5g。

加减:寒痰甚者加干姜15g,细辛6g;痰浊化热者,可加黄连10g,竹茹12g,郁金12g,海浮石30g,海蛤壳30g;若心烦不寐,可加山栀子12g,酸枣仁18g;痰火耗伤阴津则加生地黄18g,麦冬15g,玄参15g。祛痰同时,宜适当配合应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当归、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等。

3.寒凝心脉证

主症: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喘息,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自出,口淡不渴或吐清涎,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象沉迟。

治法:温通心阳,散寒止痛。

方药:通脉四逆汤加减。熟附子(先煎)12g,炙甘草10g,干姜10g,葱白9根,桂枝12g,当归10g。

加减:若兼血瘀心脉痛剧者,加丹参20g、三七末(冲服)3g活血通脉;若兼气虚者,加吉林参(另炖)15g补益心气。

4.心气虚证

主症:胸痛,胸闷,动则加重,休息减轻,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方药:补心汤。党参15g,黄芪30g,炙甘草10g,茯苓15g,白术15g。

加减:胸闷明显而伴心痛者,可加田七末(冲服)3g,红花6g;心脾两虚之证,可用养心汤,即保元汤加云苓15g,茯神12g,远志6g,半夏曲12g,柏子仁15g,枣仁15g,五味子6g,川芎10g。

5.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胸隐痛或闷痛,气短乏力,心悸,心烦少寐,汗多口干,面色少华,纳差脘胀,大便干结,舌红苔少或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参麦散。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5g。

加减:心烦不寐者,可加山栀子12g,酸枣仁30g;脉结代,心悸怔忡明显者,可用炙甘草汤养心止悸;兼眩晕者,加天麻12g,白蒺藜15g;心痛甚者,加牡丹皮12g,赤芍15g或益母草30g,郁金12g等。

6.心肾阴虚证

主症:胸闷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或有低热,手足心热,腰酸,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熟地黄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山药15g,茯苓15g,麦冬10g,五味子5g,丹参15g,郁金10g,甘草5g。

加减:阴火偏旺者可加用知母10g,黄柏10g;心阴不足可应用天王补心丹养心安神。

7.心肾阳虚证

主症:心痛彻背,胸闷气短,遇寒则痛,形寒肢冷,心悸汗出,动则气喘,不能平卧,腰膝冷痛,面浮足肿,小便清白,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或脉微欲绝。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丸。党参15g,熟附子10g,桂枝10g,甘草5g,熟地黄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山药15g,茯苓15g,泽泻10g,龟甲15g,枸杞子10g。

加减:水饮上凌心肺而喘促水肿者,可与真武汤合用;心痛较明显者,可加鹿角片15g,吴茱萸6g,细辛3g,制川乌9g等;如突然心胸剧痛,四肢不温而汗出者,宜即含服苏合香丸;如见虚阳欲脱的厥逆之证,治当回阳救逆,用四逆加人参汤;若兼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等亡阳之证,用参附龙牡汤扶阳固脱。

(单方验方治疗)

1.丹参20g,川芎15g,降香5g,红花5g,牡丹皮15g,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心绞痛。

2.西洋参100g,田七50g,共研细末。每次3~6g,每日1~2次,适用于气阴两虚夹瘀型冠心病。

3.心舒Ⅲ号。生蒲黄15g,西党参9g,川红花6g,蓬莪术4.5g,降香4.5g。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

4.每天以玉竹4钱,水煎代茶频饮。

5.臭梧桐54g,土牛膝50g,灯心草6g,水煎服。

6.西洋参、麦冬、大红枣、甘草各3钱,茯苓5钱。水煎,每日1次。

7.止痉散。全蝎、蜈蚣(焙)各3条,黄芪30g。为末,每日3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