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指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临床上常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约占95%)和继发性高血压(约占5%)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原因仍未清楚的高血压,其发生与遗传、年龄的增长、高盐饮食、酗酒、肥胖、吸烟、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患者患了某些明确的疾病,而这些疾病常常伴有血压升高,这种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基本明确,故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本病病因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饮食中钠盐摄入量、饮酒、肥胖等)的作用,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发病机制与交感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有关。基本病理改变为各种原因导致全身小动脉阻力增加和(或)血循环容量增加,血管壁的重构,最后管壁纤维化、管腔狭窄呈现出不可逆病变,最终导致心、脑、肾等组织器官的缺血损伤。临床通过水银血压计测量肱动脉血压可明确诊断,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尿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可了解靶器官损害情况。通过积极的改善生活方式,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正常水平,可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总病死率和病残率。根据国外的大规模研究和长期随访资料,处于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 ,其预后也各不相同。低危组患者10年中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低于10%,中危组为15%~20%,高危组为20%~30%,很高危组则大于30%。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可由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内伤虚损、先天禀赋等因素所引起。
1.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伤肝阴,阴不敛阳,肝阳偏亢,上扰头目。肝肾两脏关系密切,肝火也可灼伤肾之阴,形成肝肾阴虚,肝阳偏亢。
2.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以致湿浊内生,湿浊久蕴可以化热,热又能灼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上扰清窍,也能发为本病。
3.劳逸不当,久病过劳久病和过劳可伤及人体正气,气血阴阳亏虚,血脉失养,肝肾亏虚,脑海失养或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致发该病。
4.先天禀赋异常人体先天禀赋主要取决于父母的素质,即父母素质之偏盛偏衰可影响后代。素体禀赋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肝阳化风,上扰清窍,而变生上述病证。
在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人体阴阳消长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形成了原发性高血压。
(诊断要点)
一、诊断标准
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病联盟诊断标准: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静息时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到上述水平,亦应诊断为高血压。并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可将高血压进一步分为1、2、3级,详见表21。
二、高血压病的诊断要点
1.在至少两次不同场合下的血压测量(每次不少于3个测量值)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2.除外症状性高血压及其他疾病影响。
(辨证施治)中医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依据原发性高血压的主症,分成下列六种基本证型进行治疗。
1.肝阳上亢证
主症: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息风。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骨(先煎,代)15g,钩藤20g,石决明(先煎)30g,龟甲(先煎) 20g,夏枯草12g,生地黄18g,牛膝12g,白芍15g,菊花12g,牡丹皮15g,酸枣仁18g,甘草6g。如无羚羊角骨则用水牛角或山羊角25g代替。
加减: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15g,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如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10g,以通腑泄热;若阳盛生风眩晕,加天麻12g息风。
2.阴虚阳亢证
主症: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8g,石决明(先煎)30g,杜仲20g,牛膝12g,白芍15g,茯苓15g,生地黄15g,黄芩12g,夜交藤25g,栀子12g,甘草6g。
加减:眩晕,肢麻甚者,加白僵蚕15g、胆南星10g以息风通络;肥胖多痰者,加法半夏15g、全瓜蒌15g以化痰;兼血瘀头痛者,加延胡索12g、丹参15g以活血化瘀;兼失眠者加酸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