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后均有QRS波群,P-R间期>0.20秒。
②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Ⅰ型(文氏现象)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落1次QRS波群,以后又周而复始,形成3∶2、4∶3或5∶4的房室传导比例的阻滞。莫氏Ⅱ型P-R间期较为恒定,每隔1、2或3个P波后有一个QRS波脱漏。因而分别称为2∶1、3∶2、4∶3房室传导阻滞。
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群相互无关,心房率比心室率快,心房律可以是窦性或起源于异位,心室律由交界区或心室起搏点维持。
(辨证施治)本病的临床表现很多,但不外虚实两端。实证为火、痰、寒、湿、气滞、血瘀等病邪瘀阻心脉;虚证则为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气阴两虚、心阳不足、心阳虚脱、心神不宁等;无论虚实,均可影响心脏的气血功能。盖心之动力为“气”,心之所养为“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凡损及心气之动力,必殃及心血之所养,终使心脏发生冲动提前,或形成障碍,或传导障碍,因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本病的基本证型可以单独出现,但更多的是混合相见。因此心气不足往往与心脉瘀阻并见,心阳不足往往与痰浊扰心共存,心阴不足往往与心火上炎相伴。
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因、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证候表现,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病情急重者首先是消除症状与复脉,病情不是那么急重者,首先是补虚扶正、消除病因以治其本。
1.心气不足证
主症:心悸不宁,胸闷少气,神疲乏力,头晕自汗,动则加剧,口唇淡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无力或兼促、涩或结代。
治法:补益心气,安神定志。
方药:五味子汤加减。人参(另炖)10g,黄芪25g,麦冬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2g,当归15g,熟地黄15g。方中人参通常用东北红参或高丽人参,若有阴虚表现则选用西洋参,若无人参,可用党参25g代替。
2.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气短,少气无力,声低息短,胸中痞闷,入夜为甚。畏寒喜温,或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质淡,苔白润,脉虚微或兼迟缓,或涩,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养心安神。
方药: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熟附子(先煎)15g,桂枝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党参30g,附子10g,炙甘草12g。
3.心阳虚脱证
主症:心悸气短,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疾数微弱欲绝或疾数怪乱或促涩无力。
治法:回阳,固脱,复脉。
方药:固脱复脉汤加减。人参(另炖)20g,熟附子(先煎)15g,干姜10g,肉桂(焗服)3g,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10g,煅龙骨(先煎)30g,煅牡蛎(先煎)30g,炙甘草30g。方中人参用高丽参或东北人参。
4.心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怔忡,头目昏眩,面色无华,心烦不寐,多梦,精神委靡,唇甲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5g,茯神15g,酸枣仁10g,龙眼肉15g,当归15g,炙远志6g,木香6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
加减:如心血不足兼见气虚乏力时,可去党参,改用红参6g,并加黄精12g,以加强补气作用。
5.心血瘀阻证
主症:心悸气短,胸闷不舒,时有心中刺痛,重则痛引肩背,入夜尤甚,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2g,桃仁10g,红花6g,枳壳12g,赤芍10g,柴胡10g,桔梗6g,川芎10g,牛膝10g,甘草6g。
加减:兼气虚者去柴胡、枳壳,加黄芪20g,党参20g,黄精15g,补血益气;兼血虚者加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制首乌20g,以补血养血;兼阴虚者去柴胡、枳壳、桔梗、川芎,加麦冬15g,玉竹12g,女贞子15g,墨旱莲10g,以养阴生津;兼阳虚者去柴胡、桔梗,酌加附片15g,肉桂10g,淫羊藿12g,巴戟天12g,以温经助阳。
6.痰火扰心证
主症:心悸烦躁,眩晕失眠,口舌溃烂,口苦咽干,或吐血、衄血。舌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15g,陈皮12g,茯苓15g,甘草6g,枳实10g,竹茹10g,黄连10g,大枣6g,生姜10g。
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