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9章 肺肾两虚证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肺肾两虚证 (2)(1 / 3)

6.晁恩祥祛风解痉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方药组成:麻黄10g,蝉蜕10g,僵蚕10g,紫苏叶10g,紫苏子10g,地龙10g,石菖蒲10g,白芍15g,白果10g,五味子10g。

功效:祛风解痉,通窍降气,豁痰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方解:方中麻黄祛风散寒,宣肺平喘,宣中有降,与地龙相伍,一温一寒,一宣一降,相得益彰;紫苏叶、紫苏子同麻黄相伍,不仅能增强祛风之力,而且可加强升降相协之功,使肺之宣降得以恢复;蝉蜕、僵蚕既能祛风除邪,以“伏其所主”,又可解除因风邪所致的气道挛急。《本草从新》记载石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方中用之意在开达白芍、五味子、白果敛降肺气,意在一宣一降,一开一合。诸药合用,祛风解痉,通窍降气,豁痰平喘,使风散痰消挛解,肺气得以宣降,哮喘自平。

7.姜春华截喘汤治疗气逆喘促明显之支气管哮喘。

方药组成:佛耳草15g,碧桃干15g,老鹳草15g,旋覆花10g,全瓜蒌10g,姜半夏10g,防风10g,五味子6g。

功效:降逆纳气,化痰截喘。

主治:咳嗽痰多,气逆喘促(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方解:方中佛耳草化痰止咳平喘;老鹳草祛风活血,清热解毒。民间有老鹳草平喘的单方,该药含有皮素,能祛痰扩张支气管。碧桃干酸苦收敛,《饮片新参》有“除劳嗽”的记载,民间有治顽喘的经验。上三味除痰镇咳而平喘逆,且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为主药。辅以旋覆花开结化痰,降逆止咳;瓜蒌清上焦之积热,化浊痰之胶结,开胸中痹阻;姜半夏清痰下气,去胸中痰满尤佳;佐以五味子补肾纳气,镇咳敛肺;防风《药法类象》谓“治风通用,泻肺实。”是一味抗过敏的有效药,能抑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变态反应,清除过敏原的刺激。上方共奏清肺化痰、降逆纳气截喘之效。

8.邵经明解表化痰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

方药组成:炙麻黄9g,杏仁9g,桂枝9g,陈皮9g,半夏9g,紫苏子9g,炙甘草6g。

功效:温散解表,理气降逆,化痰平喘。

主治:哮喘,凡外感风寒或痰饮所致者,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方解:本方所主治之哮喘,为临床最为常见者。其病因多为外感风寒,侵袭于肺,内伏痰饮上逆,壅塞气道,故出现喉中痰鸣、呼吸急促,难以平卧。治疗用麻黄、杏仁、桂枝为君,温散寒邪以解表,可使肺气得以宣通;内伏痰饮,故用陈皮、半夏为臣以消痰化饮;佐甘草增强祛痰和中健脾之力;加紫苏子为使,其有助陈皮、半夏理气降逆化痰之功。本方具有温散解表、理气降逆、化痰平喘之作用和配伍相得益彰之妙。

9.赵清理哮喘夏治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方药组成:制附子9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9g,半夏7.5g,炙枇杷叶15g,炙款冬花15g,甘草3g。

功效:培补脾肾,化痰利肺。

主治:支气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缓解期,预防发作。

方解:方中制附子温肾强心,驱阴寒之邪;党参、半夏燥湿化痰、止咳;炙枇杷叶、炙款冬花宣肺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肺、脾、肾,以绝痰源;宣肺化痰饮,以定喘咳之功。本方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功擅温补脾肾。脾健则痰湿无以生;肾强则哮喘无以作,诚为治本之方。另外,本方还妙在冬病夏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临床精选)

1.哮宁颗粒生黄芪、紫河车、僵蚕、桑白皮、法半夏、地龙。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研制,口服,每次1包(每包10g),每日2次,每8周为1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王志英,等辽宁中医杂志,2008,28(35):674]

2.中药涌泉穴位贴敷贴敷时取喘宁贴2号(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剂,由麝香、细辛、吴茱萸等药物适量,黄酒调成糊状),双侧涌泉穴贴敷,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第2天早晨取下,每晚贴敷1次,贴敷前应用温水泡脚20分钟,1个月为1个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徐艳玲,等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5):3]

3.穴位敷贴选取肺俞、心俞、膈俞,均为双侧穴位。药物予咳喘膏:由炙白芥子、甘遂、细辛、麝香、生姜汁等组成,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制成咳喘膏,分别摊于直径约5cm的油纸上,贴背部肺俞、心俞、膈俞,用橡皮膏固定,一般每次贴2~4小时后取去,如局部有烧灼感、疼痛明显者可提前揭下;若局部发痒、发热有舒适感,可多贴数小时,但一般不超过2天;若局部出现水疱,可用艾条灸之,防止感染。贴治时间分别于每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日,亦可在伏期内随到随贴,每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