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过了半盏茶。
出去打听消息的婢女回了房间,朝着徐氏福了福身子,“姑娘,六姑娘见过了刘管家。此时,正在房中休息。”
徐氏点了下头,坐在椅子上没动。
小丫头抬眼,飞快地看了一眼徐氏,心中不解。
方才,姑娘不是急着要去找六姑娘吗。
怎么现在知道了六姑娘的消息,姑娘怎么还不动了?
徐氏皱着眉,一直在喝茶。
她在想,她要不要去找六姑娘。
六姑娘虽然掌家,但毕竟是个姑娘。已经和裴氏的大公子定了亲,在有个几年,也就出嫁了。到时,这谢氏还是要落在大公子的手中。
她若是此时去找六姑娘,等同于要和太太说,她和六姑娘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日后,少不得被太太磋磨。
可若是不找六姑娘,她这无名无分,光是靠爷的宠爱,也走不长远。她找了六姑娘做靠山,合情合理
只是……
徐氏心中顾虑太多,才迟迟没去找六姑娘。
才过了酉时,谢府的后宅就点起了灯笼。
风吹过时,灯笼随风摇曳,昏黄的烛火驱散了黑夜的寒冷。
赵姨娘坐在正厅,满脸期待地朝着院子里张望着。一直到院子里出现了熟悉的身影,赵姨娘才满心欢喜地起身,急急忙忙地往外走:“三姑奶奶!”
赵姨娘仔细地打量着多年未见的女儿:“好像比之前瘦了许多,但气色还不错。”
三姑奶奶和赵姨娘多年未见。
眼前的姑娘,虽然褪去了从前的青涩,但眉眼间还是有几分从前的影子。
“姨娘,我没瘦,相反比之前还胖了许多。”三姑奶奶拉着赵姨娘,说了好一会儿的话,才让赵姨娘又重新笑了出来:“反倒是您,好似是比从前沉默了许多。”
赵姨娘从前也是个活泛的性子。
自从女儿嫁了人,爷爷不经常来了之后,话就比之前少了许多。
也是三姑奶奶回来了,才在赵姨娘的脸上,见到了几分真切的笑容。
“我在这里生活的很好,不需要多说什么话,”赵姨娘是觉得这样的清静也不错,“事儿少,免了很多的是非。”
“姨娘,日后我陪您多说说话。”
“那敢情好。”
赵姨娘眼中带笑,一眼不眨地看着三姑奶奶,怎么看都看不够。
三姑奶奶瞥了一眼站在身后的婢女。
婢女立刻会意,说了句:“太太舟车劳顿,还未梳洗。不知,能不能请府上的姐姐,带着奴婢去给太太准备些热水之类,梳洗用的东西?”
赵姨娘知道这是三姑奶奶有话要和自己说,便吩咐着身边伺候的婢女:“你带她去吧。”
“是。”
婢女朝着姨娘和三姑奶奶福了福身子,带着人离开了。
等房间里就剩下了赵姨娘和三姑奶奶时,赵姨娘才急切的开口
“三姑奶奶日后是要留在京城了吗?”
自从三姑奶奶嫁人之后,她们母女俩已经很多年没见面了。
若是日后,三姑奶奶能不离开上京,她们母女二人便时常能见面了。
三姑奶奶端起了茶杯,轻轻地吹了吹杯中的浮沫,“这次能不能留在上京城,也要看三爷。”
三姑奶奶暗叹了口气。
若是可以,她也不想离开上京城,离开姨娘的。
“三爷如今是有大出息的人,你好好伺候他,才是正事。”
赵姨娘语重心长:
“你与姨娘不同。”
“你是堂堂正正的严家幼子的正妻,只要你贤良大度,德行没有错处,严三爷就会始终敬重你。”
她又慈爱地摸了摸三姑奶奶的脸,
“你比姨娘的命好。”
她也不希望别的,就是希望她的女儿能平安喜乐顺遂的过完一生。
“姨娘在胡说什么,”三姑奶奶握着赵姨娘的手,“只要我是三爷的正室娘子,姨娘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你说的,姨娘都明白。”赵姨娘担忧地看了眼她的肚子,“只是,三爷如何在敬重你,如何在护着你,他在子嗣的问题上,也是看得比较重。三姑奶奶,就算是你和三爷的情分在深,那又能耗得到几时呢?”
三姑奶奶咬着下唇,眼中满是哀伤。
赵姨娘叹了口气。
她家三姑奶奶哪里都好,偏偏在这子嗣的事情上,缘分太浅了些。
“你给三爷纳妾这件事,做的很好。”
赵姨娘拍了拍她的手,安慰着她:
“日后这些人生下了孩子,总要叫你一声母亲。”
三姑奶奶眼中泛起了点滴的晶莹:“可是,姨娘,我心里苦啊。”三姑奶奶捶打着自己的胸口,似乎是见到了自己母亲,心中苦闷,才能宣泄几分:“我不想要贤良大度,也不想要人人口中称颂的大娘子。我只想要一个满心满眼都是我的夫君,我就想要顾好自己的小家,有什么错处吗!”
三姑奶奶哭的不能自已。
赵姨娘将她拥入怀中,耐心地抚摸着她的背。
她说的,她又何尝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