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三国之风起扬州> 第62章 张纮与屯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2章 张纮与屯田(1 / 2)

两人重新落座后,张纮说道:“从主公刚才的话语中,我推测扬州诸郡,主公是打算先取九江吧?”张固点头说道:“正是,先取江北,再取江东。况且九江的部署已毕,大军七日之后便将开拔。”

张纮点头赞同道:“主公如此谋划,颇为妥当。九江郡人口众多,有四十三万余,近九万户,其富庶程度不下于广陵,且其实力并不强大,近来更有所削弱,确实需要尽快攻取。”

张固疑惑地问道:“子纲所言实力削弱,是何缘由?”张纮回答道:“主公不知吗?曹操曾来扬州招兵,周家两兄弟支援了曹操四千兵马。随后曹操便离开了扬州,返回兖州。”

张固闻言,说道:“这个我确实不知,曹操确实比我先一步离开洛阳,没想到他还来过扬州。”张纮点头继续说道:“周昂出身于会稽周家,兄弟三人。其弟周喁也招募了两千人,目前正在袁绍手下效力。估计他们兄弟二人是看在袁绍的面子上,才支援曹操人马的。”

张固点头,又问道:“子纲可知张昭其人?”张纮点头回答道:“主公,在下知晓。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氏,并非广陵人。我听说他已经前往扬州了,但具体所在尚不清楚。”

……

三人交谈甚久,直至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张纮答应,明日安排好府邸事宜后,便前来投效。

张固与臧洪告辞后出门,回去的路上,张固与臧洪闲聊起来。张固问道:“子源叔父,广陵如今的税收情况如何?”臧洪回答道:“主要有田赋、户税、盐铁税和人头税等,还有其他如口赋、算赋、刍稿税等税种。”

张固点头问道:“叔父,这些税收能否支撑广陵的开支?”

臧洪叹息道:“主公,自景帝时期起,所谓的‘三十赋一’实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田赋并不算沉重,仅为‘十赋一’,而真正的重负在于人口赋税。若将各类繁杂的赋税相加,几乎达到了‘十抽三,四’的程度。”

张固点头赞同,并询问道:“叔父,若我们将人口赋税、杂税进行整理,同时将田赋调整至‘十赋二’,这样的改动能否为广陵的运转造成影响?”

臧洪思考后回答:“主公,若如此调整,百姓的负担确实会减轻,他们应该会非常乐意。然而,这样的税收水平能否支持您进行征战,就难以预料了。这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分析。”

臧洪进一步补充道:“毕竟,赋税乃国家之根本,贸然改动可能会危及国家的稳定。”

张固闻言,继续阐述自己的想法:“叔父,我们目前已有盐场,我打算将盐铁经营改为官办,所有收益均归官府所有。严禁境内私人制造。”

“此外,天下即将陷入动荡,流民四处流窜。若我们降低赋税,必能吸引流民迁徙至扬州。乱世之中,人口才是基石。为此,我打算设立典农校尉一职,同时推行军屯与民屯两种模式。”

他接着说道:“诚然,如你所说,这样的改动可能会动摇领地的根本。但正所谓‘船小好掉头’,现在尝试改革总比将来地盘扩大后再改革要容易得多。你认为呢?”

臧洪点头表示赞同,说道:“‘船小好掉头’这话很有道理。不过,主公能否详细解释一下军屯和民屯的具体内容?以便我能更好地理解您的想法。您总是有许多新颖的想法,我有时确实有些难以跟上。”

屯田制度的开始,可追溯至曹操麾下的枣祗与韩浩二人的倡议,而该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则涵盖了任峻及曹魏时期的名将邓艾等人。

然而,早在西汉文帝时期,大臣晁错便已提出“徙民实边”之策,至汉武帝时,赵充国亦建议于边防地区实施屯田,但彼时规模尚小,尚未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边军的粮草大都还是内部运输过去。

此时,张固与臧洪已返回太守府,二人步入议事厅,点亮烛火。在昏黄的灯光下,二人相继落座。

张固随即向臧洪阐述道:“叔父,所谓民屯与军屯,其要义大抵如此。吾欲招募流民,并从中选拔青壮以充军伍,此辈平日里务农,开垦田地,种植五谷,所得粮食除自给自足外,亦可供军队征战之需。闲暇之时则进行军事训练,战时则可迅速补充兵源。此即军屯之要义。”

“至于民屯,则是将招募来的大批流民按照军队的编制进行编组,由我方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及农具,令其开垦耕种。所获收成则由我方与屯田农民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成,此比例或可高于赋税,例如十赋五,乃至十赋六。”

言及此处,张固稍作停顿,饮了口水,继而满怀激情地续道:“流民屯田满五年者,可自动转为民户,其开垦之土地亦归其所有。赋税则改为十赋二,未知此策是否可行?”

臧洪闻言,眉头微皱,沉思片刻后,缓缓言道:“主公,此计确有独到之处,然吾亦忧虑其实施之难。军屯虽可强兵足食,但流民习性未定,若骤然编为军伍,恐生不测之变。且于民屯之中,若以军法治民,亦恐民心不稳。吾以为,民屯之策可行,但须辅以善政以安民心,使其心悦诚服。至于分成之制,既已成流民,十赋六之比例确实优渥,然亦须谨防豪强侵吞,须有严法以护之。再者,五年转民户、十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