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 第466章 参考书目《濒湖脉学》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6章 参考书目《濒湖脉学》一(1 / 1)

李时珍说道:“在宋代的时候啊,曾有一个庸俗之人,自己胡编乱造出了一部所谓的脉诀。那部脉诀粗制滥造、错误百出,却被众多学医之人奉为经典而广泛传诵,并将其视为学习脉象的起始和依据。然而,等到这些人头发都花白了,对于真正的脉理还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戴同父常常指出这部脉诀中的谬误之处。我的先父月池翁曾经撰写过《四诊发明》八卷,其中每一卷都蕴含着精妙高深的见解,宛如进入深奥隐秘的殿堂一般,那些学识浅薄之人根本难以窥探到其中的奥秘和精髓。我(李时珍)正是因为如此,才从众多典籍资料之中精心挑选出精华部分,擅自编撰成了这本书,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学习阅读,成为指引脉象研究的指南手册。

在当今世上,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及其家属,往往都把切脉看作诊断病情最为重要的环节。他们并不知道,实际上脉象只是中医四种诊断方法中的最后一种罢了,只能算得上是一种技巧而已。真正高明的医者若想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症,非得具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手段才行。

就在明朝嘉靖甲子年元宵节这一天,我怀着敬畏之心,恭恭敬敬地在濒湖的薖所写下了这段文字。

浮脉,乃是中医脉象之一,其脉象特征为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脉经》中有云:“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意味着当手指轻轻触摸脉搏时,可以明显感觉到脉搏的跳动,但当用力按压时,脉搏的跳动会相对减弱。

浮脉的形态多样,宛如微风吹拂着鸟背上的羽毛,轻盈而柔和,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它又似榆荚在风中轻轻摇曳,轻盈而细腻。有时,浮脉如同水漂木,漂浮在水面上,随着水流的波动而起伏。还有时,它像捻葱叶一般,柔软而纤细。

浮脉法天,象征着天空的高远和轻盈,在卦象中对应着乾卦,代表着刚健和向上。在季节上,浮脉与秋季相对应,秋季气候干燥,天空高远,与浮脉的特性相契合。在人体中,浮脉与肺相对应,肺主气,司呼吸,与浮脉所代表的气息运行相呼应。

浮脉的体状诗描述道:“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这意味着浮脉通常在秋季出现,是一种正常的脉象,表示身体健康。然而,如果在久病之后出现浮脉,则可能预示着病情的变化,需要引起警惕。

与浮脉相类似的脉象有芤脉、洪脉、虚脉、散脉和濡脉等。芤脉的特点是浮大中空,如同葱管;洪脉则是脉搏拍拍而浮,来势汹涌,但去势缓慢;虚脉是浮而迟大,按之豁然空虚;散脉则如杨花飘散,无定踪可寻;濡脉则是浮而柔细,如丝线般柔软。

浮脉主病诗中指出,浮脉多主表证,即病邪在体表。如果浮脉有力,通常表示有风热之邪侵袭体表;如果浮脉无力,则可能是血虚所致。在寸部,浮脉可能导致头痛、眩晕和生风等症状;在关上,浮脉可能与土衰木旺有关;在尺部,浮脉可能导致小便不通畅等问题。

总之,浮脉是中医脉象中的一种重要脉象,通过对其脉象特征、体状诗、相类诗和主病诗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浮脉所代表的意义,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沉脉,需用重手按压至筋骨深处方能触及。《脉经》有云,其脉象犹如绵裹砂,外柔而内刚。杨氏则形容其如石投水,必沉至极底。

沉脉与地相应,象征着渊泉深藏于下。在卦象中,沉脉属坎;在时令上,沉脉应冬;在人体中,沉脉主肾。此外,沉脉也被称为石脉或营脉。若脉象过于沉实,如同弹石般坚硬,按压时更加坚实,表明病邪在体表;若脉象不及,气来虚微,去如指数,说明病邪在体内。

《脉诀》曾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脉有缓数之分,且存在于各部脉象之中,而烂绵之脉实则为弱脉,并非沉脉。

其体状诗为:水行润下,脉来沉潜,筋骨之间,软滑均匀。女子寸部,男子尺部,四季如此,方为平和之象。

相类诗则云:沉脉于筋骨间调匀,伏脉则需推筋着骨寻觅。沉细如绵者,为真弱脉;弦长实大者,乃牢脉之形。沉行于筋间,伏行于骨上,牢脉大而有力,弱脉细而无力。

主病诗中提到,沉脉主阴经之病,多为水蓄之症。数脉主热,迟脉主寒,滑脉主痰。无力而沉者,多为虚证与气滞;沉而有力者,多为积证与寒证。寸部沉脉,主痰郁水停于胸;关部沉脉,主中寒疼痛不通;尺部沉脉,主浊遗泄泻痢疾,以及肾虚腰痛、下元疼痛。

总之,沉脉主里,有力则为里实,无力则为里虚。沉脉亦主气,又主水蓄,沉迟主痼冷,沉数主内热,沉滑主痰食,沉涩主气郁,沉弱主寒热,沉缓主寒湿,沉紧主冷痛,沉牢主冷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