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 第422章 医术高超更重医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2章 医术高超更重医德(1 / 1)

在医馆里,李时珍正坐在诊桌前,聚精会神地为一位患者看病。他仔细地观察着患者的面色、舌苔,然后开始询问病情。

“你这几日可有什么不适?”李时珍温和地问道。

患者皱着眉头回答道:“先生,我这几日总是觉得胸口烦闷,食欲不振。”

李时珍点了点头,伸手为患者把了把脉,然后说道:“嗯,你的脉象有些虚弱。我看你这是有些积食了,不妨试试用金橘来调理一下。”

说着,李时珍从药柜里拿出了一些金橘,递给了患者,并告诉他如何食用。患者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疑惑:“这金橘真的能治病吗?”

李时珍笑了笑,解释道:“这金橘性温,味甘酸,有开胃消食、理气解郁的功效。对于你这种积食的症状,正好对症。”

患者半信半疑地接过了金橘,然后按照李时珍的嘱咐吃了下去。过了一会儿,他感觉自己的胸口似乎没那么烦闷了,食欲也有所增加。

“真是神奇啊!先生,你这医术真是高明!”患者感激地说道。

李时珍谦虚地笑了笑,说道:“治病救人,本就是医者的职责。只要能让患者康复,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时,又有一位患者走了进来。李时珍连忙起身,迎了上去……

这位新来的患者是个老者,面容憔悴。李时珍扶着老者坐下后,便开始查看病症。老者咳嗽不断,李时珍一边为其把脉,一边轻声询问过往病史。老者喘着气说自己这病已缠绵许久,看了不少大夫都不见好。

李时珍沉思片刻后,说道:“老丈,我需为您重新调配一方药剂,里面有几味药材较为特殊。”说完便转身走向药柜。他精心挑选药材,配出一剂新药方。

正当要交给老者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只见一群官兵闯了进来,为首的军官大声呵斥众人散开。

军官看到李时珍后,态度稍缓:“李神医,知府大人听闻您妙手回春,特命我前来请您前去为夫人诊治疑难杂症。”

李时珍面露难色,看了看眼前的老者,说道:“军爷,我这儿还有病人,能否稍作等待?”军官却不耐烦起来,强行要将李时珍带走。

老者见状忙说:“神医,您先去吧,我的病拖得一时。”李时珍无奈,只好随官兵而去,心中只盼着能快些归来继续医治老者。

李时珍随着官兵匆匆赶到知府府邸。知府夫人卧于榻上,面如白纸。李时珍再次仔细问诊、把脉,发现不过是忧思过度加上偶感风寒所致。他开出药方,告知丫鬟如何煎药服用。

知府大喜,欲留李时珍多住几日以防万一,李时珍婉拒:“大人,医馆还有病人等着在下回去医治。”知府不悦,但想到其救人心切也就应允了。

李时珍急忙赶回医馆,却发现老者还在原地等候。原来老者担心其他大夫不知其病症详情误治,坚持等李时珍回来。李时珍大为感动,立刻按方才所配药剂为老者抓药煎制。

老者服下几剂药后,病症渐渐好转。此事传开,众人皆赞李时珍不仅医术高超更重医德。

而那知府夫人经李时珍医治也好转起来,知府派人送来厚礼答谢。

李时珍收下药材,其余礼物一概不收。此后,来找李时珍求医之人更多,他亦尽心尽力对待每一位病患,名声也越传越远,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真正的神医。

李时珍正在医馆中整理草药,一旁的学徒好奇问道:“先生,这慈姑到底妙处在哪呢?”

李时珍笑着拿起一株慈姑,眼睛放光,说道:“此慈姑啊,味甘微苦,性凉。它可是消痈肿之物。曾有一人脖子处长痈疽,红肿疼痛。我呀,先望其患处,红肿不堪;再闻其气息,略有热臭;问他感觉,只喊疼得厉害。”

说到这儿,李时珍顿了下,接着道:“我便切其脉象,发现热毒内蕴。于是我让他回去将慈姑捣烂外敷,又用金橘煮汤内服。金橘嘛,味酸甘,性温,有理气解郁之功。那病人还半信半疑,脸上满是疑惑,嘟囔着这么简单就能行?”李时珍一边回忆一边忍不住笑起来。

“结果不过几日,那人痈肿渐消,跑来千恩万谢。这食疗之法,看似平常,却大有乾坤呐。”学徒听后不禁感叹:“先生真是高明,这草木皆可为良药啊。”李时珍望着满屋子的草药,眼神坚定而欣慰,仿佛看到无数病痛之人康复的景象。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李时珍皱了皱眉,学徒赶忙出去查看。不多时,学徒扶着一位老者进来。只见那老者面色蜡黄,嘴唇干裂,呼吸微弱。

李时珍忙上前诊治,搭脉之后,他眉头紧皱,转身在药柜翻找起来。学徒在旁紧张问道:“先生,这病可好治?”李时珍沉声道:“此病乃积劳成疾,脏腑受损,需用重剂调养。”说罢,拿出几株草药,其中就有黄芪与党参。

李时珍对学徒讲:“黄芪补气升阳,党参健脾益肺,二者合用,可补元气。”他迅速配药煎制,喂给老者喝下。过了片刻,老者脸色稍有缓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