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幽处圣儒隐,笔落经成桃李繁。
儒家先贤荀子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 - 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时人尊称为荀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在齐国稷下学宫学习和讲学,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荀子曾两度出任楚国兰陵令,年老辞官后蛰居兰陵着书立说,在兰陵收徒授业,培养了韩非、李斯、浮丘伯等众多弟子。
荀子于公元前 238 年左右在兰陵去世后葬于此地 。
荀子墓位于琅琊市兰陵县兰陵镇东南 1.5 公里处 。原墓东西长 10 米,南北宽 8 米,东西两端高 7 米,中间高 3 米 ,上面遍布刺槐,为黄土堆积的坟丘 。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增广生几位员生首倡众人共同捐立 “补建荀子墓碑” 。光绪三十年(1904 年),山东巡抚周馥立 “楚兰陵令荀卿之墓” 碑 。
荀子墓的前方是荀子祠,祠内中间供奉荀子像 ,还供奉韩非、李斯等人的牌位。
初临荀子墓,那一方静谧的冢丘在岁月的洗礼下略显沧桑,却依旧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四周的翠柏苍松,宛如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位伟大先哲的安息之所。
夏先衍缓缓踱步,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是荀子讲学授徒、传播思想的时代回响。
荀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渊博的学识,在这方土地上启迪蒙昧,他所倡导的性恶论,并非对人性的悲观论断,而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警醒,提醒世人需以礼义法度来约束和规范自身。
荀子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一生,也是在这里完成了他思想体系的整合与升华,并且得到了传承。
也见证了这一切的起始与流变,荀子的思想传承在韩非与李斯身上呈现出多元的走向。
荀子出生于邯郸,夏先衍在邯郸之行中感受到了,邯郸人对于荀子的纪念。今天邯郸市滏河北大街有一个街边小公园,名叫荀子公园,立有荀子的一尊塑像。
邯郸市邯山区北张庄镇民生路有一所荀子中学,里面也有一座荀子塑像,立在进校门的操场处,背后一面墙,刻着荀子的《劝学》。
荀子十五岁到壮年时期,主要在齐国稷下学宫学习和讲学,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夏先衍在稷下学宫遗址灵源之地感受到了关于荀子的记忆。
荀子中年游历秦国,到秦国进行政治考察,打破 “儒者不入秦” 的惯例。而夏先衍最开始的关于灵源的调查就是从秦地开始的。
夏先衍这一路所走过的灵源之地算是串联起了荀子一生的四个阶段。
《人文经》跟随夏先衍的脚步记载了荀子这位儒家先贤的一生,最后在兰陵缓缓落下了他思想的最后一笔。
夏先衍在荀子文化园灵源之地,他仿若真切地瞥见了荀子那伟岸而庄严的身影,那身影并非虚幻的臆想,而是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质感。
这身影竟与他曾在自己心神所去过的那座心之世界里邂逅的背影,渐渐重合。
在那心之世界里,荀子是智慧的灯塔,其思想的光辉如星芒璀璨,穿透层层迷雾,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漫漫征途。
而如今,在这文化园的灵源实地,历史的气息与现实的感知交织缠绕,让那曾经略显缥缈的心象瞬间有了坚实的依托与鲜活的生命力。
夏先衍的内心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悸动,仿佛在这重合的瞬间,他跨越了千年的时光长河,与荀子进行了一场无声却震撼灵魂的对话。
他似乎能感受到荀子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沉思、讲学与踱步,那深邃的目光穿越岁月,凝视着后世之人对其思想的传承与思索。
夏先衍依依惜别兰陵,这片承载了荀子生命的余晖与思想,被历史厚爱的土地。
随后一行人来到滕州。
滕州的历史:滕国是华夏周朝分封的诸侯小国,位于今齐鲁省滕州市境内,国君为姬姓,侯爵。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分封其十四弟姬绣于滕,称为滕叔绣。滕国历经多个朝代,最终在战国时期被宋国所灭。
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于今滕境置滕县、薛县。
滕王阁?: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并在滕州筑一阁楼名为“滕王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滕王阁。后来,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第二座南昌滕王阁,第三座阆中滕王阁也源于此。
滕州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孟尝君、?毛遂的故里,这些历史人物为滕州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滕州吸引夏先衍前来的是关于墨子与鲁班文化所孕育的灵源。
墨子,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与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班,作为华夏古代杰出的工匠与发明家,其技艺巧夺天工。他凭借着非凡的创造力与精湛的手艺,发明了众多木工工具,如锯子、曲尺等,这些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古代手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