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很惊讶,他没想到有人这么早就写完。
看了眼李勉,李二失望摇头。
他以为李勉之所以现在就交卷,是因为自觉拿不到好成绩,破罐子破摔,索性提前交了完事。
接过宫女呈上的答卷,李二轻噫出声。
结果并不像他所想那样,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定着字,分明是都答了。
出于好奇,李二开始翻阅。
第一首送别诗,当读到“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时,不由眼睛一亮。
“好诗,好诗,当浮一大白。”李二笑道。
接着往下看,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越看越惊,看到最后,李二已是一脸严肃。
尤其是最后一题的安民策,让李二叹为观止。
“好一个以工代赈,好啊。”试卷一扬,递给身旁的杜如晦,“来,传阅下去。”
杜如晦在开始时就在好奇,到底什么答卷,能让李二一代帝王如此动容。
当拿到答卷,看到内容,杜如晦才知道,为何陛下会如此开怀。
天才,鬼才,都不足以形容李勉。
“只是这字,实在一言难尽。”杜如晦摇摇头,把答卷传给了身旁的房玄龄。
李二盯着抓着一把葡萄干,正一粒粒往嘴里丢的李勉,无语摇头。
“这小子藏得真深,要不是这场诗会,你还想藏到什么时候?好小子。”
自此,李二彻底把李勉,放进了备选名单。
在查看的当下,渐渐也有人交卷。
最后一份份汇聚到了李二的案头。
有了李勉的前车之鉴,李二对接下来众人的答题结果,充满着希望。
可一份份看去,他眉头越皱越深,最后气得直挠头。
什么狗屁,尽华而不实。
稍好一点的也有,让李二的怒火,歇息了些许。
稍好的人中,就有长孙冲,李承乾和李泰。
一个外甥,两个皇子,让李二心情好不少。
还不是那么差到无可救药。
诗词不提,其它三题,三人回答都不错。
只是与李勉一比,终落了下乘。
“走,去后堂。”李二一挥手,让人带上答卷去了后堂,跟着一起的,还有各位重臣。
“都说说你们的看法,综合评出前三名。”
魏征上前一步,禀告道:“陛下,第一名非李勉莫属,这个李勉实是天才,如再培训几年,或成我大唐栋梁之材。”
杜如晦也上前一步,“陛下,第一当属李勉。军事微臣不做评价,第一,第三和第四,尤其是第四,天才,这人是政事上的天才。”
房玄龄踏前一步,附和道:“我同意杜兄所说,李勉当为第一。”
李二点点头,看向李靖:“李靖,你来说说这李勉所提征高丽之策,是否可行。”
李靖行礼道:“可行,李勉提出水路陆路,两头并进,是一项良策,不过若要运用,陆路好说,水路方面,力有不逮。”
“哦,怎么个力有不逮?”李二好奇问。
李靖道:“水路进攻卑沙城,海船不足,无法大规模运兵,怕是难以克敌制胜。”
李二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他担忧的点。
张亮所领水师部众两万,攻下卑沙城,确实力有不逮。
李二设想中,不只攻下卑沙,而是穿插而进,最大限度牵制住高丽人,以减少正面战场压力。
“等会找来李勉问问,他既提出此策,想必会有所计较,或许能给出办法也说不定。”
李靖点点头,退了下去。
经过一众人等商议,最终确定下名次。
李勉毫无争议拿下第一,第二被李承乾夺得,第三则是李泰。
前三名中,皇子占两名,李二神情大悦。
“就这么公布吧,传李勉来后堂见朕。”李二挥手让马大伴去宣告,并叫来李勉,当面问询。
想到李勉曾被李靖约请,进入卫国公府,李二看向李靖,道:“李靖,朕送个徒弟给你,你要不要?”
李靖一愣,“不知陛下所说,是何人?”
作为写下《六军镜》兵家奇书的李靖,收徒一向严苛,之前教过的,不过一个半。
为怕受李二忌讳,除上朝外,李靖便闭门谢客,一心总结自己所得,编撰成一部兵书传世。
没想过再收徒。
甚至之前侯君集,都是李二硬塞给他的,教了一半发现心术不正,便借口没什么教的了,让其出师。
“我让你收的人,那,他来了。”李二指着门口,笑道。
门口,李勉跟在马大伴身后,进了后堂。
李靖见是李勉,脸上不禁笑了。
如果是李勉,他不介意再收个徒弟。
肥水不流外人田,李勉本就是他将门的人。
“陛下,当真?”李靖道。
李二点头,“怎样,能收吗?”
李靖点点头,“可以,遵陛下口谕。”
李勉进来后,低头行礼,“微臣李勉,参见陛下。”眼角余光在其它人身上扫过,内心不由一喜。
这可是在贞观朝青史留名的重臣,那短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