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勉开出二十贯月例招收先生,只为在李家庄,办一所学堂?”
一个月二十贯,加上免费入学,吃穿住行这些,认真算下来,消耗将会是个天文数字。
(一贯相当一千钱或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五百元,二十贯相当一万月薪,妥妥的高薪)
“看来这李勉,还是个狗大户。加上答应孙道长的医学院,看来这小子,要大出血了。”
“败家子,妥妥的败家子。”
李二问马大伴,“这小子一下拿这么多钱出来,承担得起吗,依你看又能承担几个月?”
马大伴心里默算了下,回道:“陛下,依据不良人传回的,关于李县男家产的计算,三年,可以承担三年。三年后,那奴就不知道了。”
李二惊讶的张大了嘴,“你说什么,那小子家资竟如此丰厚?”
按得到的消息,学堂请十位先生,每月花费在200贯,加上学生的用度,一月近二百五十贯。
一年十二个月,也就是3000贯。
加上医学院那边的花费,总的计算下来,一年要近一万贯左右。
三年下来,也就是三万贯。
从李勉发迹,到现在,也就一年不到。
这一计算下来,李二两眼冒金光。
这李勉还真是狗大户,之前怎么没发现呢。
不行,这小子弄的那什么如家商盟,朕也要掺一脚,充实下内库也好。
作为长伴在李二身边的人,马大伴看到李二的表情,哪还猜不到皇帝打的什么心思。
不禁在心中,为李勉祈祷起来。
被李二盯上了钱袋子,看来李勉今后的日子,不会好过了。
内库可是个无底洞,多少钱都不够填的。
“去,找人宣李勉来见朕。不,明天,让他明天来长安见朕,朕要当面跟他谈。”
另一边,李勉还在为学堂的事,与工匠们进行沟通,浑然不知,李二已把主意打到他头上。
“公子,按照进度,学堂会在十天内完工。”二子跟李勉汇报道。
李勉点点头,脸上毫无一丝笑容。
因为招先生的事,进展并不顺利。
来应招的人不少,却无一个符合要求。
李勉思索再三,找上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孙思邈。
作为百姓口中的孙神仙,其交友满天下,其中鸿儒不少。
起初李勉并不想在这点小事上,去麻烦师父,但现在看来,终是自己想简单了,只能找师父要人。
老宅里,孙思邈听到李勉所说,笑道:“老道我还奇怪,你为何不来找我。放心吧,我已往蜀中去信,一月后会有人来的。”
李勉一愣,“蜀中,莫非是……”
贞观初年,能被称作蜀中大儒的,其中有一人怎么也绕不开,那就是杨续。
如今的杨续,已67岁高龄。
想到这,李勉否认了心中所想,人家年纪大了,不可能跋山涉水,来长安,只为教一群稚子。
多半是蜀中其它人来长安。
孙思邈说:“你想的是杨续吧,他呀,你就别想了,人家现在身居高位,儿子尚公主,哪会来你这教书育人。”
“我说的人,叫杨宗,蜀地大儒杨雄旁支族人,蜀地大儒,我曾有恩于他。”
“我知他最近,游学到了河北之地,若这时赶来,约一月后可达长安。”
“随之一起来的,还有不少的蜀地天才,本是为辩经而来,我可以将他们请至李家庄,至于能不能留下,就要看你的了。”
如果愿意留下,那么李家庄的学堂的先生,就不用再愁了。
就算将来要扩大,蜀地人才济济,自不缺先生。
成功失败在此一举。
不过,在那些人来之前,自己得拿出点有说服力的东西。
从老宅回家的路上,李勉一直在思考,自己拿什么来打动杨宗。
就算不能留下杨宗,跟着他一起的,留下也行。
等回到家,李勉心中已打定主意。
“看来,我又要发动我的金手指,抄些东西出来了。”李勉来到书房,从最下层的一处暗柜里,拿出两本扎好的书。
一本《三字经》,一本《弟子规》。
这次办学堂,李勉本不想把它们拿出来。
在文学上,李勉虽被人称颂在诗文上的成就,但要论到真正编写启蒙书,还力有不逮。
再说,以现在的《论语》《千字文》,已足够启蒙用。
但现在不行了,想要说服杨宗,只能另辟蹊径,寻找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证明他的文采,让人心甘情愿留下。
除这两本外,李勉准备利用一个月时间,把数学书编出来,用作学堂孩子启蒙。
特别是阿拉伯文字,以及复式计账法,他准备教给孩子们。
未来如家商盟想要做大,缺不少的账房,李勉准备自己培养。
如今科举未开,刚好可以开另一条读书人的路,让他们多个求生途径也好。
李勉刚做好打算,准备动手时,秋菊在门外回禀,说有陛下口谕。
“这李二又搞什么幺蛾子?”
既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