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皆没有说话,由于比较早,也没遇到几个村里人,很快来到村口。
村口有棵大榕树,由于是湖边这里比较凉快,平时大家唠嗑就爱到这里来。
此刻老张头的牛车就在大榕树下面,牛车上,已经有人了,是隔壁的吴大婶。此刻正坐在车上。和老张头聊着天。
老张头十多年前逃荒到村里,家里人都没了,就只剩一个孙子张三,如果没事的话,几乎每天都会在大榕树下面拉客。
牛车跑一趟县里,每人收取2文钱,如果回来也要坐牛车的话,他还能再赚2文。
反正每天在村口等一个时辰,如果没人坐车的话,他就收工。有时候把牛给村里人犁田,还能再赚一笔,一年下来收入可不少,比村里大部分人都过得好。
“张叔,吴大婶早啊。”
“哦,早,大柱子今天要去县城。”
“嗯,去卖点鱼。”
“张叔,吴大婶,早。”
“哦,早,三柱媳妇也要去县城。”
“嗯,去县城买点东西,张叔叫我九月就好。”
“哦,行,那我就叫你九月了。”
老张头想想也是,三柱人都死了,老是挂在嘴上不好。“都上来坐好吧,咱们出发了。”
牛车不大,通常也就坐三四个人。如果背篓里的东西太重,要额外加收铜板。
“九月啊,你和大柱,这是一起去?”
吴大婶眼中闪烁着八卦的光芒,(不是被老宅里的人赶出来了吗?他俩出去,老宅里其他人知道吗?大柱媳妇,知道吗?)
“嗯,你也知道,我那屋里啥都没有,添点桌椅板凳啥的,到时候我肯定拿不过来,让大哥帮帮忙。”
赵9月边说,边从包里掏了八文钱,然后直接递给老张头。
“这是干啥呀?到了再给就是了,而且也要不了这么多呀,你那背篓里面没多大重量,也就不用加收了。”
“呵呵,反正早晚都是要给的嘛。”来回的车费,数目正确,我和我大哥两人。
“哦,两个人来回呀,行。”
“别别别,哪能让你出钱呀?我这里有。”杨大柱赶紧在身上摸钱。
“别墨迹了,张叔,走吧。早点去,早点回来。”
“好嘞!”
杨大柱有些尴尬,手伸进兜里,掏也不是,不掏也不是。(我到底是掏还是不掏啊?9月家里本来就没什么钱,而且阿娘还让我帮衬着点。)
最终还是没有掏出来,因为马车开动,老张头已经转过身了,摇摇晃晃的。
赵9月看出来了,她就是不吭声。“活该,让你刚才说我墨迹,现在我还回来,尴尬死你,嘿嘿。”
牛车沿着河边一路往县城方向而去,速度并不快,就比自己走路快一丢丢。
一路上,吴大婶问东问西,都被赵9月给搪塞过去了。
吴大婶人不坏,就是非常八卦,要是农闲的时候,村口大榕树下面聊八卦的人,铁定少不了吴大婶。
以前吴大婶跟赵九月接触的不是太多,但她这人在村里面口碑还挺好的,老好人一个。
吴大婶家离赵九月现在的家是最近的,200米不到。
他家里人丁不旺。除了丈夫赵有才,就只有一个儿子赵得住。
赵得住,人如其名。是村里为数不多念过几年私塾的,之后虽然没有继续念书,但也不爱干活,成天在县里瞎逛,跟三教九流县里捕快都很熟悉。村里人在县里如果遇到一些小事情找他,基本罩得住。
差不多一个小时,马车就到了县城门口。
望着这古朴破旧斑驳的城墙,还有城门口无精打采的士兵,以及稀疏的人流。赵九月感觉自己进了横店电影城。
“就到这里了。”
老张头停下马车,指了指远处。“我就不进去了,不然还得白交一文钱。在那边等你们。老规矩,过了申时,(下午3点到5点。)我可就走了,不等人了。”
“知道,知道,放心吧,要不了多久的,我儿子现在在县城武馆学拳,我去看看他就回。”吴大婶笑着说道。
“张叔放心,我们就去卖点鱼,然后买点东西,估计午时(11点到下午1点。)不到就出来了。”杨大柱也说道。
“不一定哦,我还想到码头去看看,说不定时间会久一些。”赵9月赶紧接话。
她可是要好好看看的。万一耽误时间长了,挺不好意思的,早点说清楚比较好。
“行,反正我等到申时,申时一过就得走,要不然天黑赶不到家。”
赵九月杨大柱和吴大婶三人一起进城,也没有什么盘问。只要交一文钱就可以入城。
进城之后就各走各的,吴大婶去了武馆找儿子,赵9月跟着杨大柱来到早市。
“烧饼,烧饼,武大郎烧饼……。”
“糖葫芦,酸酸甜甜就是我……。”
“包子,包子,刚出笼的包子……。”
“馄饨,好吃的馄饨,一口下去直接升天哟。”
一路上赶集的叫卖的颇为热闹,赵九月东张西望,像个好奇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