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88年:我带九个小姨子努力生活> 第444章 不知道能留多少镜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4章 不知道能留多少镜头(1 / 1)

6月中旬,天气已经热了起来。

一年中,最热的是7月和8月。

可其实从5月下旬,就开始明显感觉到热了。

到6月份的时候,基本都是一整天单褂短袖。

这天,一家人吃完晚饭,把碗筷收拾到厨房,都围坐在堂屋,等着看电视。

那个金融诈骗案的案子,要在今晚黄金时段开播。

也就是《新闻联播》过后,7点半以后的时段。

苏凌风调好了台,这会儿正播着《新闻联播》呢。

那时候地方电视台,可不像后来,基本过了下午时段,等转播完晚间的《新闻联播》,就下班了。

也就进入了大家都熟悉的“雪花”状态。

大电视台不一样,新闻播完后,还会转播电视剧什么的。

金融诈骗案那个案子,就在庐江电视台,法治频道播出。

这是省城的电视台,各家各户都能搜到台。

这会儿几个小的丫头困得直张嘴,看不懂新闻,很是无聊。

加上她们早上起床早,熬到晚上7点,都算晚了。

“小芳,带妹妹去睡吧,你们明天还要早起上学呢。”

二姐林小叶,见那几个小丫头,都犯困了,还强撑着,跟她们说了句。

七妹林小芳大了些,今年都14岁了。

要不是在苏凌风这个家庭,这个年龄都要给张罗相亲了。

听着挺夸张的,十四岁还是个孩子呢。

但搁八九十年代,这个事太平常了,十四五基本就给找好了婆家,十六七嫁出去的,多的是。

像小叶她们这样,二十好几了还没找婆家的,搁农村来说,真就不好找了。

正常来说,小叶21岁的年龄,生个三四个孩子都是稀疏平常的。

上一世苏凌风三十多岁,混出些名堂了,回了趟老家,算是衣锦还乡。

还带着年轻漂亮的老婆。

在村里遇到了儿时一起长大的玩伴,是个女人,比苏凌风还小一岁呢。

她怀里抱着个一岁左右的娃娃,本以为是她的,一问,她女儿生的。

苏凌风都惊了,那一年她也就三十四五岁,算起来,她的女儿顶多也就十六七。

这就当外婆了。

搁她们眼里,觉得这是光荣的事,遥遥领先,实则,这一生都是稀里糊涂在过。

当然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评价别人的生活,活好自己就行。

人穷极一生,无非就是在努力摆脱,自己不想过的生活,去过自己想要的日子。

多说一句。

好些人觉得,是否生育,跟家里有没有钱强相关。

不敢多生,无非就是怕没钱,养不起。

富豪生个十个八个不费劲,都能养,他们有的是钱。

实则不然。

不但不是这个原因,还恰恰相反。

越穷的地方,生的越多。

看看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再看看痴迷于生育的年代是哪个年代。

还有以前农村的生育观念,家里穷的响叮当,生八个闺女了,还得想办法再要个儿子。

至于以后这些孩子怎么养,嘿嘿,“儿孙自有儿孙福”。

会扯淡着呢。

“越穷的地方越多生”这话可不是瞎说。

有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专门去做了大数据实地调研,出了一本书叫《贫穷的本质》。

那本书,可不是说去观察几个穷人就得出结论了,而是几乎跑遍了全球贫穷地区,最终得出了结论。

什么结论呢,就是贫穷跟认知强相关。

同样的,人是否愿意生育,跟经济条件毫无关系,也是跟认知有强相关。

觉得自己没钱,不足够养育那么多孩子,所以就少生,能养得起几个生几个。

这是有认知的结果,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

要是没这个认知,他们根本就不会考虑这些,更别提什么规划了。

至于生多少,怎么养,孩子成长过程中如何教育,长大了怎么办,压根就没考虑。

莫说替孩子考虑了,他们自己都是混混沌沌一生。

稀里糊涂就结婚了,稀里糊涂就当了爹妈,稀里糊涂就当了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稀里糊涂就埋土里了。

一辈子都是稀里糊涂。

所以,任何一个地区,一旦教育水平开始提高,大家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开始去思考“我是谁”、“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这么痛苦”、“怎样才能改变现状”等等问题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人,往后无论做什么,都开始有了规划。

包括生育。

生育生育,不仅是“生”,还得“育”。

他们也就不会轻描淡写地来一句“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孙满堂”、“天伦之乐”那种毫无逻辑的话语,而心安理得、不顾后果得使劲生了。

都知道“有娘生没娘养”是骂人十分难听的话,可现实就是,好多人确实是这么长大的。

父母那辈纯糊涂蛋,指望他们来“教育”?

大部分人这辈子能活成什么样,全靠自己造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