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赤壁之战的总指挥
要谈“周瑜军团”这个话题必须先谈一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也是一团雾水,关于仗是怎么打的在下不打算详细辨析,南飞只想先明确一下此战的总指挥以及影响。按照《三国志》的记述来看,《先主传》、《武帝纪》和《吴主传》是各说各话。
老曹的传里根本没提到周瑜;刘备的传则自始自终都是周瑜来帮刘备打曹操打南郡;到了孙权传,刘备和周瑜的关系似乎又是平行的了,但周瑜的名字又尽量少提,直到建安十四年(209),才终于写了一句:“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相信经过前面众多烟雾,很多人看到这里脑袋已经晕了,到底谁是军团总指挥?单从以上三主传的记叙来看,貌似是刘备挂了总指挥。遗憾的是唯有《山阳公载记》里面记载一段刘备出场的火烧纪录。
好在《三国志》之后的正史《后汉书》作者范晔是个非常直率的人,有什么想法通通写出来,不避传主讳。在他笔下,我们得以一窥赤壁之战的真相:“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确实是简单明了,次要人物通通省略。周瑜是赤壁一战的总指挥,自然也是紧接着追击曹操到南郡的总指挥;而客军作战的刘备,打赤壁的时候是支队,打南郡的时候自然也是。
那么刘备在赤壁一战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南飞以为,他是名义上的统帅。正如其后,刘备南征四郡的时候先表刘琦为荆州刺史,这个时候名义上的联军统帅就是刘琦。刘备、刘琦的关系相信大家很容易相通。
由此我们可以先总结一下《三国志》的特点。在魏蜀吴三国集团里只有胜利者的传记,记载的才是真实的事实和真实的逻辑——当然不排除夸功成分;而在失败者传里面,则是挖空心思掩盖真相。陈寿在这些人的传记里面,用的是省略和放大传主的手段;不过事情往往是存在的,不能说没有。再来分析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这件事。当我们把这件事放在孙刘联军的基础上考虑,周瑜军团打着助刘琦收复荆州的旗号,是完全合理的政治策略:在大义上,这是帮助盟军收复故土,是报家卫土延续。只有运用这种圆滑的政治策略,才能勉强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抗衡。打仗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义”字旗是可以与“忠”字旗对垒的。所以说“周瑜助先主云云”,也不能说就是错误的——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了解这一个规律之后,只要逆向分析,就可以判断一场战争中谁才是主角;而失败者极力隐瞒的事实,必然是赢家的获胜关键。为什么唐诗咏赤壁者多,却几乎没有一首提到刘备?真相是遮掩不住的,只会被遗忘。这一条规律南飞将在下文的考证中列举更多的史料以佐证。
那么,以南飞的思路推理到这里,有个问题必须回答:为什么《吴主传》要极力淡化周瑜的作用?南飞的回答是:孙权打一开始,就极力限制周瑜的权力,力图避免再次出现他刚即位时被多方钳制、大事做不了主的局面。(注7)虽然孙仲谋最终成功了,但是吴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个饱含悲剧色彩的“周瑜军团”之兴衰,是本文讨论的中心。但本文的主题并不在哪一个人,而是解析在下眼中的这一段历史,以及由此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想。说到底,南飞也只是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了一下陈寿展示给我们的历史而已。
在此给南飞所谓的“周瑜军团”下一个定义:以周瑜为领袖,经历赤壁、南郡两战自然形成的松散军团,其成员包括后来孙刘两国的精锐(名单见第十一章)。该军团众骨干的最大共同点是有志于争霸天下。其灵魂人物周公瑾在尚未表现出篡权野心时便突然死亡,该军团随之瓦解,分化为吴和蜀两大阵营。其原成员的命运也随之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
赤壁一役,老曹损失惨重,荆徐两地同时出现兵力空虚,叛者四起。不过江东集团的反扑严重过了头,建安十三年末,孙权、张昭、周瑜三军齐出,总兵力接近二十万(注1)。周瑜军团乘胜追击,进逼南郡,战略目的自然是横切荆州,夺取上游控制权。张昭进击九江当途(注2),孙权围攻合肥,战略构思也很清楚:合、皖是徐州南线战略要冲,而当途在淮河南岸,孙权显然打算先夺淮南,立东吴于不败之地,然后徐图中原;这也是符合“守江必守淮”这条军谚。
然而这个举动无疑又是狂妄的,单凭吴越那点地盘,除非所向皆克,否则粮食根本经不起攻城战消耗。再加上,文聘凭借涢水据守江夏(注3),正如一把尖刀,威胁着东吴两个主攻方向的侧翼。结果可想而知:张昭战败,孙权攻合淝逾月不下,周瑜包围南郡也久攻不下。对于江东集团来说,眼看就到春种时间,再打不下来就会耽误农时。而曹军呢?淮南方面,张喜的援军已经赶来,曹操也已率主力从邺城出发开向樵郡(注4);荆北方向,乐进和文聘已经从各自的防地带兵前来解救南郡(注5),甚至李忠都大老远从汝南带兵赶过来(注6)。显然两路不能并举,形势到了必须下决断的时候。孙权的抉择是:自己撤回去,全力支持周瑜围攻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