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战主力更是少于五千!这一战,孙权似乎已经没有战败的理由!
这些张辽心里都清楚。他不是没有遇过险境,也不是没有遇过敌众我寡的境地。他曾经在东海剿贼弹尽粮绝之时,独身前往贼窝,以其雄辩的口才,说服昌豨归顺。他也曾在梅成陈兰叛乱逃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天柱山后,冲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柱山道,已一己之力,歼灭叛贼,斩下梅成陈兰首级。而当年跟随曹操大战拥兵七十万的袁绍,当时强弱悬殊已极,他也不曾害怕,解白马之围,火烧乌巢截粮,后十面埋伏,杀的不可一世的袁绍抑郁而死。他也曾在袁绍之子袁尚袁谭逃亡大漠投靠至乌丸王蹋顿之后,不惧大漠险恶环境,亲自率军追击乌丸,与乌丸十万燕军之中,斩蹋顿于马下,平定袁绍余党。
他的这些凶险传奇经历,已将张辽励炼成了一个坚强铁血的好男儿,一个不怕艰难不惧死亡的真英雄!
可这一次,却是他一生征战中遇到的最凶险,最可怕,最艰难,也是最悬殊的一战。这一战,已关乎魏吴之间实力的倾倒。此战若败,合肥城七千守军生死不说,孙权得合肥,便可为北上犯魏提供有力据点。此战若胜,则张辽有生之年内孙权恐不敢再犯合肥一步。这一战,张辽实不能败!
但自信如张文远,如今也没有多少把握能战胜孙权。
张辽喃喃道,宛城,合肥,十万人,逍遥津.....
他慢慢睁开眼,依旧注视着水流湍急的河水,水势愈急,水流中除了带走一些碎石泥沙,一些巨石也在水流中缓缓移动。张辽紧盯着河水,似乎想把河水翻过来。慢慢的,他的眼睛里泛出亮光。
难道,他已想到对付孙权的办法?
---------------------------------------------------
仁者见仁
三国乱世,造就英雄无数,其间有曹操的雄才大略,孙权的英明睿智,而对于历史上声誉素著的刘备,今人却似乎除了冠之以假仁假义之外,便是无能一言蔽之。但事实不是如此,只是刘备外在所表现出仁者所特有的中正平和之气显得他无甚可取,在正史中他也总给人一种站在幕后的感觉,深沉而阴霾,连陈寿都称先主不喜与人言,但终究给了他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刘备的才气,是需要用心体会的。而如今的学术界对他却似乎并没有什么话可说。叫兽之流更是嚷嚷着要为曹操平反,个人究其心理,无非是觉得自己有了学历就可以颠倒古今是非以哗众取宠,再者曹操跟他们一样是文人,于是乎生了亲近心:看哪,咱文人不止会执政和乱政。而大多数附和之人也不过是些根本没亲自读过关于三国正史的古籍,中文素质有限之人。 曾经在一些学生课堂杂志上看到几篇褒曹贬刘的作品,感觉那作者简直什么都不懂在那妄度君子之腹,运用其无边的想像硬是把刘备塑造成了一小人,至于那作者叫什么名字我也懒得去记,估计那种人也就是想给大众骂上一骂,然后走红。跳梁小丑而已!现在的炒作圈套我可不上。虽然我学历不高,还在读高中,但智商还是有的。
闲话少提,话说曾身为名将的辛弃疾曾在《水龙吟》中提到“刘郎才气”,而本人,也正要从这方面说起。 -
一《仁义篇 》-
刘备素来有仁义之名,这名气也并非空穴来风,亦不是因为他出身皇族而有名正言顺夺取天下的理由,恰恰是他一手打造的。北海相孔融府门遭叛贼围攻,太史慈因孔融于其母有恩,乃单枪匹马杀入孔府往救,孔融修书一封嘱太史慈寻时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援。 -
刘备与孔融素无关系,独见信,慨然曰:“孔北海亦知世有平原相乎。”遂亲领当时自己仅有的一千余人往救,孔融始得脱。此仁义之举一也。参见《三国志·太史慈传》 -
后曹操攻徐州,刘备救陶谦,也并不是某些人说的陶谦收留刘备。此仁义之举二也。参见《三国志·先主传》 -
至于为多数人所忌恨的刘备陷害吕布一事,本人却觉,刘备此举甚是高明,也并不失仁义。只因吕布反复无常,虽曾辕门射戟救过刘备,但那之后又对刘备屡次讨伐,掳其妻子,站在刘备的立场上,是可忍孰不可忍?刘备若还对这样的人推心置腹视为兄弟,只怕是继董卓之后第二个死于这小人之手的足任天下之人! -
另外,相对曹操占领城池之后的大规模屠杀{绝非诬蔑,可参见《魏武传》,至少9次类似纪录},刘备军攻城之后素不扰民,并发仓赈济以安民心。当然你可以说他是虚伪,但他至少比那种**裸屠杀无寸铁百姓的行为强太多。曹操在这一点上,充其量就是个禽兽,跟骂名千载的侵华日军没什么差别。{不过,提到日本人,在下还是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日本资源匮乏气候不佳古代粮食短缺,加之地形狭长导致战争补给线拉的长,所以日本军阀作战向来有抢粮的传统,并且经常还会杀农民,以防给敌人留下生产力,所以什么“三光”政策完全是日本国内沿用已久的作战传统。}而阿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