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的画,虽然视角和技法完全不同,但是一打眼就能看出,是画的同一个主题——美院那排十分有特色的松树。
所以老师们便把季静和吴宇恒的画摆到一起,一起赏析。
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是两人切入的视角完全不同。
吴宇恒是竖着画纸,以仰视的角度描绘了松树的高大与繁茂。
白色的树桩被前景分割,粗壮有力,笔直向上,象征着繁盛生命力的绿冠层层堆叠,挤满画布的整个上层。
他并没有描绘很多棵树,也没有把延展作为描绘重点,反而设计了一种从下向上仰视感,占据前景的树干和交叠在上层的树冠让人有种置身林中,抬头仰望的既视感。
他用灰调铺满背景作为天空,上层的树冠则压到最暗,古老生命的压迫感,自上而下倾覆而来。
树枝也并不写实,攀援的曲线如同某种古老的符号,透着神秘难测的古韵。
它仿佛是活的,当你在凝视它时,它也在凝视着你。
这种相互拉扯的视觉效果,深深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吴宇恒不仅在描述感受,他在创造感受。
他用了两种笔法去刻画松树,象征着神秘的树冠,是模糊的深邃,那抖动着的边缘,仿佛正在不知何处而来的冷风拉扯。
树干上白色的树皮,又用了极为细腻的笔法去雕刻,将时光沉淀下的风霜描绘到淋漓尽致。
视觉最近处是纹路细腻的树干,最高处是颇具压迫感的树冠,而枝叶的缝隙,所透露出的天空,则在灰面的调子上,由近及远地微微提亮。
对,吴宇恒把位于视觉点最远处的天边提亮了。整幅画的色调都证明画中的时间是漆黑的深夜,理论上应该越到远处就应该越黑越朦胧,可吴宇恒偏偏在天边挑起了一抹亮调。
这种反转画法,并没有影响画面的和谐,反而给整体凝重的氛围创造出了一个“缺口”,一种仿佛可以从这诡谲的氛围中逃离的出口,让人能从压迫感中逃出生天,松一口气。
如果生命在参天的古树下,渺小又羸弱,长夜的尽头,仍还有我们可以拥抱的微弱光亮,眼前的生活再繁杂也没关系,越过枝干,笔直向前,一定能够抵达天边的光明。
或许不同的人,看这张画,会有不同的感想。
但季静是这样感觉的。
她看他的画,心底总会泛起一股很难描述清楚的宁静感,与吴宇恒本人的感觉极为相似,安静的蛰伏,平静的强大,好像有一种能抚平人心的魔力,只是看着他的画,所有的烦躁都踌躇都会消失,只想跟着他的脚步,一直向前走。
吴宇恒这张画,如果说对树的处理体现出他出神入化的绝佳技法,那天边的这一抹光亮,则把这张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简单的一笔,才是他真正的表达。
所谓繁中有简,画龙点睛,不过如此。
季静拿着自己的小笔记,笔尖顿了半天,努力想把自己此刻的所感所想都记录下来,吴宇恒这张画里面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可太多了。但是无论她如何去思考,始终不能把自己的感觉凝结成可以记录的文字。
她不知道从哪里学起!
吴宇恒的上一张作品,技巧尚且有迹可循,这一张却化物无声,叫人能观能感却不能学。
可真是,每次都会厉害到一个新高度。
季静笑着摇了摇头,最终还是收了笔,释然地放弃了。
这张画也画到了孟薇的心里,其中那种神秘诡谲、难以言明、无法描述的感觉,让她几乎双眼放光,前前后后地走动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张画,最后笑的骄傲又满意。
瞧瞧,不愧是她从三岁就开始灌溉的,这诡秘气质拿捏的多到位啊!
其他老师也都被惊艳到了,如果第一轮评审时,面对吴宇恒的画,他们尚且还只是惊喜,那么这张则是绝对震撼的惊艳。
若说只是塑造神秘氛围,只能说他技法了得,视角独特,颇有天赋,是个人才,可天边这一抹亮调,那可真是太妙了!连他们几个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带出了无数学生的老“油条”,都觉得出乎意料。
这一笔,是真正的天才。
这种天赋卓绝的画要怎么从技巧的角度去评审?几个老师互相对望,都笑的略有为难,他们当然能总结出其中所应用的技巧,可要从技巧的角度去评价这幅画,未免太俗气了。
还会破坏他人自己的感受。
所以老师们商量了一会儿,最终决定,不评了。
感受自在人心。
虽然按统一标准对每张画都给予评审意见是美院的规则,但是,他们从来也不是爱遵守规则的那类人。
对天才的评价,就教给这些在场的小天才们吧。
老师们相信,就算他们不面面俱到,这些目光炯炯的小家伙们,也能从这张画中,吸收到独属于自己的感悟。
最终,吴宇恒的这张画只获得了分数,没得到只言片语评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