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玄幻魔法>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 第十四章 节 哲思的阴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四章 节 哲思的阴影(3 / 3)

由此,一种崭新的理解,“‘存在’本身的视域”出现了。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对“存在”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始终有一层挡着,要“透过”来看,可是海德格尔的“存在”本身的视域”即本质。

举个例子来说,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

人们一般认为死即亡故,亡故即死,即使两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别,如死可指一个过程,亡故则指此过程的结果,死也不会成为亡故的“条件”。然而,这个差别正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人在亡故时已经谈不上“有死”,而是已经丧失了“有死”。死亡当然意味着一种终结或结束,但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结束。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者说,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在读《存在与时间》的过程中,言羽惊喜地发现,万法相通,对中国老子、庄子之道有一定研究的人,读起这本书来,竟然更容易进入,因为它们实在有太多共通之处,都涉及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四项基本观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从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对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的批评中,可以体会到海德格尔就是一个划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企求达到一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海德格尔所说人“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人是“澄明”颇类似中国人的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

哲学是关于人对于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它应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或“万有相通”基础上的,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运用海德格尔关于“在场”与“不在场”的说法,揭示“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对立,从而在哲学的各个领域中,可以打通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

从缘在和它的“在世界之中”开始,通过牵挂而达到时间性的揭示,然后反过头来再解释缘在的各种生存形态的时机化方式。

这本书间接表达了信仰的真正的生存意义:即信仰=再生。

从本质上看,哲学的认知,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历史的认知。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最高事业就是保存超越的存在物用来表达自己的最基本语词的力量;哲学的本真任务就是对历史的超越存在物提出挑战,也就是对纯粹的存在即存在本身提出挑战。

哲学思考的目标,就是提醒我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不是“人类理性”的语言,而是历史上过去的思想家们的创造,从而使我们摆脱这种人类理性语言的束缚。

由于海德格尔的哲学异常庞大,后世很多人都只能潜心研究他的一段,多数学者更注重他前半部分的关于时间性的文本。但是海德格尔的后期文本实际上甚至比前期的更为重要,也更加深入地进入了他那独特的神学语境。

因为海德格尔的很多词汇都是从神学当中来的,很多词在德语中是常见的,但在汉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所以译者们就用了一些生僻的字典上都没有的词来翻译,那么不懂也就自然而然了。

这也是后来言羽对世界各地的哲学及神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有意识地对各个国家的古代神话和‘神’的语言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的原因之一。

而一些志同道合却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科学家,因为同一时期不约而同地经由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对海德格尔的德系神学语境进行深入研究,也是后来促成德国科学家巴拉克加入中国先灵派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www.DU00.COm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