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135 兰亭雅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5 兰亭雅会(2 / 3)

拟节妇吟》问世,被时人传为佳话,在江南诗坛也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王羲之与桓熙虽然未曾蒙面,但多有交集,毕竟桓熙时常派人前来向他求字。

听桓伟这般说,王羲之不由微微颔首:

“幼道(桓伟)所言甚是。”

桓温长子桓熙为伯道,次子桓济为仲道,三子桓歆为叔道,四子桓祎为季道,轮到第五子桓伟,桓温就给定了幼道。

说着,王羲之与众人提及一件往事,正是桓熙送来《行路难》一诗,请王羲之题在折扇之上。

王羲之感慨道:

“伯道之诗,我更钟爱《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与诸君共勉。”

王羲之仅仅只是咏了一句,众人纷纷求问全诗,无奈,他又只得将全诗与众人吟咏一遍。

听着周围人的赞叹声,谢玄不由挺起了胸膛:

那是他姊夫!

一旁,谢安对其弟谢万道:

“仅是耳闻,就让人心生豪迈之感。”

众人说话间,又有曲水送来酒杯,这一次,却是停在了谢安的身前。

稍作思考,谢安便已有了腹稿,他拾起酒杯,咏道: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众人称善,劝其饮酒,谢安一饮而尽。

今日雅会,称得上是群贤毕至,琅琊王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等等江南高门,一方诸侯,都有代表参与,众人饮酒赋诗,共得诗三十七首。

其中,王羲之作为主人,赋诗六首。

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孙统,王凝之,王肃之,王彬之,王徽之,袁峤之等人赋诗二首。

郗昙,庾友等人亦有赋诗一首。

当然,作诗不成,自罚三杯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时年十岁的王献之与时年十一岁的谢玄。

众人决定将这三十七首诗装订成册,请由王羲之作序。

酒后的王羲之带着微醺的醉意,挥毫泼墨,写下《兰亭集序》。

没有所谓的落笔惊风雨,序成泣鬼神,但前来围看之人,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就连王羲之自己欣赏着这幅作品,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他生平以来,最为得意之作。

在座之人,都懂得鉴赏,谢安更是断定,此为天下第一行书。

谢安也是书法大家,其书法深受王羲之的影响,又有自己的风格,与王羲之有师生之谊。

北宋书法家,曾作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的米芾就曾盛赞谢安的书法,称其: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

可见,谢安也是懂行的。

谢安的判断得到众人的附和,其中就有不少人当场向王羲之索要书帖,其中就包括了王羲之的小舅子郗昙。

王羲之自己也爱这幅书帖,正要拒绝众人的时候,只听桓伟朗声道:

桓伟却道:“诸君,请听我一言。”

众人的目光看向桓伟,桓伟向王羲之躬身一礼,说道:

“家兄曾为家父献上曲辕犁,造福江南亿兆百姓。

“家父不知该如何赏赐,偶然听闻家兄钟爱王右军的书法,遂在桓某临行前,特意叮嘱,命我向右军求要墨宝。

“今日见右军所书,桓某初见,即惊为天人,窃以为,非此贴,不能酬家兄造福黎庶之功。

“童子无知,冒昧向右军求取此贴,还请右军成全。”

一番话说得声情并茂,尤其是把索要此贴,与桓熙献上曲辕犁造福百姓联系在了一起,就算是郗昙也不好意思与他争抢。

而王羲之自己虽然也有珍藏之意,但桓伟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又怎能拒绝。

况且,桓温以王羲之一幅墨宝,赏赐桓熙进献曲辕犁之功,也能被后世传为佳话。

王羲之强忍心痛,在众人面前欣然应允。

墨渍早已干涸,王羲之命人将《兰亭集序》当场裱成卷轴,包装后,郑重的交到了桓伟手中,笑道:

“只盼桓征东(桓熙)再接再厉,继续造福天下苍生。”

桓伟小心地接过,向王羲之表示感谢。

一旁的谢玄也很高兴,三叔谢安称赞这是天下第一行书,如今成了姐夫的收藏,等他去了长安,岂不是想看就能看到。

当然,最开心的还得是桓伟。

桓温确实是让他向王羲之讨要墨宝,但哪怕是王羲之自己的作品,也从未达到过这般高度。

桓伟是看过兄长那把折扇的,当时桓熙还小心翼翼,生怕他们毛手毛脚,毁了自己的珍藏。

但在桓伟看来,折扇上的行路难,论书法功底,还真就不如这幅《兰亭集序》。

桓熙此时并不知道桓伟替他讨要来这么一件珍宝,此时,他也正带在家人在渭水之畔洗濯,以去除不祥。

当桓伟带着《兰亭集序》回到江陵,桓温见识到这幅墨宝之后,心生悔意,想要自己珍藏。

翌日,在征西大将军府的时候,桓温就与众人炫耀起此事,他笑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