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一到冬天,部落里的人们就会挨饿。。之后,姜母嫁过来,才开始种植水稻。水稻可以保存很久,但是,一开始,姜母种出来的水稻也不多,所以到冬天的时候,部落里的人们才吃大米,其他的季节都没有大米来吃。
后来姜母扩大了种植面积,在其他的季节,部落里的人们也有大米吃了。再后来,姜母又在部落里建了一个饲养屋,用来饲养山猪,这样部落里到冬天的时候也有肉吃了。
不过部落里的饲养屋养着的那些山猪和雉鸡,在冬天的时候,省着点吃也只够部落里的人们吃上两个月。
姜婐低着头,考虑着,是不是可以开始做些腊肉和腌菜了。
腊肉和腌菜是一种很好保存食物的方法,不过,做这两样东西都需要大量的盐。
可以多做些腌菜,因为在这里,一到冬天就没有青菜吃了。每天都是肉和米饭。
在现代,腌大白菜是一道北方人越冬的特定菜,餐桌上必有的。因为天气冷,北方人一到冬天就不能吃上青菜了。
所以,北方人会在入冬之前把许多的大白菜腌制起来,这样便可以存放很久,到了冬天就有大白菜吃。
姜婐低头想了一想,在这里,虽然没有大白菜,但是可以用其他的青菜代替。盐可以少放些,没必要做那么咸。
去年姜父去契氏部落换物品的时候,姜婐便让姜父多换些盐回来,当时她是打算用那些盐来做些腊肉的,她没想到要做腌菜,因为制作腌菜需要大酱缸,这里并没有那么大的陶缸。
如今自己可以做陶器了,做几个大的陶缸出来腌菜并不难,其他书友正在看:。
姜婐又发了一会儿的呆,等锅里的米饭蒸好后,便开始拿出雉鸡蛋给姜启做蒸蛋。、
帮小家伙做好蒸蛋后,见没什么菜,姜婐便捡了一些木耳去厨屋门口把它洗干净,再做了一盘木耳吵鸡蛋。
当姜婐吵好木耳鸡蛋后,姬女提了两只宰杀好的雉鸡回来了。
这几天,家里的人一整天都在田里做活,出力多,吃的也就多些。姬女怕家人在田里做活的时候饿肚子,便多抓了一只雉鸡回来。
等姬女炖好鸡肉后,姜婐又炒了两个青菜。
中午用过午食之后,姜婐跟在姜父他们身后出门去了。不过,姜婐不是去田里,而是先去了制陶屋。
陶器制作已经停了好几天了,现在制陶屋里一个人都没有,都被姜母叫到田里做活了。
姜婐在制陶屋里转了一圈,最后在角落里发现了她之前做好的五个大陶缸。
五个大陶缸的高和宽都有一米左右,当时姜婐盘这大陶缸的时候可是费了好大的一番功夫。
当时姜婐一共叫了五个人来和她一起盘这大陶缸,一个人负责揉泥,三个人负责搓泥条,剩下的两个人负责盘泥条。
因为泥条搓得很粗,一整天下来可以盘好两个。
盘泥条是不可能一口气一直往上盘完的,因为这样盘出来的器物肯定会塌。
盘泥条时,当盘到一定的高度后,都要停下来歇一歇,等它稍微干了一些,定了形稍微牢固一点之后后再往上盘。
一般同时盘两个器物会比较节省时间,当你在等这个器物干一些的时候,就可以趁这个时间去盘另一个器物。
其实,当时姜婐几人是盘了六个大陶缸出来,不过进窑烧的时候裂了一个,就剩下五个了。
姜婐见她的五个大陶缸完好整齐的放在这里,还保存得不错没有被人移动过的样子,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
姜婐估计了一下这五个大陶缸大概可以腌制多少青菜后,便向部落里的农田方向走去。
远远的就能看见远处一大片的金黄色,经过这几天的努力,田里面的水稻已经被割下了大半,大概还有一个星期就能全部收割完了。
青菜地就在稻田的前方,并没有多大,因为部落里的人都是肉食主义者,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吃青菜。
姜婐进去逛了一圈,发现只有一小半的青菜可以用来的腌制,其它的体积都太小了,不好腌制,因为放不久。
姜母种出来的青菜姜婐都没见过,不过味道都还不错。
光是田里种的这些青菜,姜婐估计了一下,就只能填满两个大陶缸。那还有三个大陶缸怎么办?
姜婐低头想了想后,突然抬头看向西边的山上。
对了!她可以去挖些野菜回来腌制啊!西边山上还是有很多野菜的,虽然没有田里种的青菜脆嫩可口,但是总体来说味道也还是不错的!
想到这,姜婐抬脚就准备往西边的山上走去。她想先去看看,在这个季节都可以挖到哪些野菜!
“君女!”
姜明在田里做活,抬头便见姜婐在不远处的菜地里转悠,却又不见她摘菜,其他书友正在看:。
姜婐回头,弯了双眸,开口唤道:“明哥哥!”
“你这是要去哪儿?”姜明走近。
“去西边的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