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0.6%,仅次于美国,超过德国、英国、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占到99.8%,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纠正了一些偏差,集体农庄向着稳健方向发展,更加注重集体农庄的质量, 工业向农业提供了更多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全国建立了几千个农业拖拉机站,农业机械化的物质保障逐步加强,农村电网逐步建立,二五期间苏联巩固了社会主义集体化,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技术改进,苏联的粮食单产大幅提高,集体农庄章程初步制定,使得集体农庄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由1932年全国平均的21%提升到1937年的63%,农村用电量增加了7倍,粮食产量五年平均接近1913年的水平,1937年初苏联的粮食产量达到9400万吨,比1913年的产量多出14%今本上满足了自给自足,并且有了更多的粮食出口国外,以换取宝贵的外汇,大牲畜的数量超过了1928年的水平,到1935年苏联基本实现了不用凭借票证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粮食,
1933、1934、1935年苏联连续大幅度调整职工的工资,1937年莫斯科工人的平均工资达到90卢布(约合今天140美元),远东地区工人平均月工资也达到65-70卢布(约合今天95-105美元),工人阶级的平均收入比一五计划时期实际增长45.5%,莫斯科城市规划完成,苏联出现了斯大林格勒、共青城、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等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等城市配套设施比较完备,市容整洁优美,苏联在许多新兴的城市,大量兴建工人宿舍楼,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在30年代的工人区里,三至六层的楼房林立,暖气、自來水、电力、排水设施齐备,当时,大多数新建楼房,是几家公用厨房和卫生间的集体单元,苏联人民的住房还是比较紧张的,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左右,二五期间苏联一共建成2730家电影院和工人文化宫,大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虽然条件不能和今天相比,但是相比大萧条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苏联工人阶级是幸福的,在农村,政府也开始大量兴建民房,或者进行改造加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从1929年起,大批兴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派遣大量师资去支援农村教育,
苏联的巨大的经济成就让斯大林在国内的威望激增,已经完全消灭了自己党内对手,1936年的宪法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苏联消灭了敌对阶级,形成了工农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苏共中央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各地方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要听斯大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挥,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占有绝对的优势,斯大林的政令畅通无阻,不忠于斯大林就等于是背叛党和人民,各级干部层层任命,党的干部具有高度的权力和权威,斯大林模式开始在苏俄国内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