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军人势力不断的增强,原本还能对军部势力进行一定牵制的政府,现在基本上完全丧失了对军部的牵制能力,军部也开始逐步的上升到政府之上,
在日本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日本驻朝鲜驻屯军司令本庄繁在联合新占地区的远征军司令给陆军大臣的信中说:“本庄繁熟察帝国存在及充实一等国地位,势非乘此世界金融凋落,露国(苏联)五年计划未成,支那统一之后,未走出经济危机之前之机,确实重新占领我三十年经营之满蒙,并达大正八年(1920年)出兵西伯利亚各地之未竟之目的,吞并西伯利亚之夙愿,使以上各地与我朝鲜及内地打成一片……”,但是这个建议并沒有实施,虽然向两地加强了军队的派驻和军费开支,但是这个时候日本的均不高层大脑还是有一定的理性的,这个出兵挑战两国的大胆计划也就夭折沒有实施,不过同样海军的向南占领菲律宾的计划,也暂时搁置,但是日本并沒有放弃军事扩张计划,反而在经济危机的促使下加快了自己军备扩张的步伐,日本的垄断资产阶级认为,归根到底,除非积极地夺取并扩大国外市场,并同时通过对外发动战争來缓和国内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之外,是不能彻底地消除经济危机的,
在中国统一后,完全废除了南方国民政府和日本签订比北洋政府还要苛刻的《新中日通商条约》,再加上统一战争后因为日本的行为使得中国民众非常反感,再加上经济危机时地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政府的默许之下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也使日本的对中贸易遭受沉重打击,这让日本觉得对于现在现在的中国政府沒有强大武力是不行的,除了加强西伯利亚和中国的接壤地区的驻军的战斗力和朝鲜的驻军的战斗力之外,海军也开会新一轮的整修和现代化改进,并且开始大规模组建海航和陆航,军费的激增,更加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再加上相对于欧洲早期自生型的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化是传播型的,这种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上而下,政府在推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特征从明治时期一直延续下來,无论是景气还是萧条,都可以看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强大作用,相对于美国等国的束手束脚,日本显然沒有那么多的顾虑,通过政府的宣传误导,使得日本国民也相信惟有扩张才能缓解他们所面临的经济危机,
再加上自从日本在1927年,中国统一之后,被彻底的赶出了中国的市场,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权益(除了台湾),所以面临的经济危机除了那些殖民地就失去了转嫁的市场,经济恢复比后世要艰难许多,这也导致了日本军国化的进程开始在不断的加快,在1933年2月12日02时,日本东京街头就不在平静陆军第1师团营地,4个联队的官兵悄悄起床集合,进行了“效忠天皇、誓诛国贼”的最后一次训话之后,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军人快速奔出营区,本來在1936年发生的兵变提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