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只是如果真的就这样让葛从周致仕的话。岂不让人说自己鸟尽弓藏。
但葛从周只是坚持说自己身体不济。不足以继续担当大任。请求回乡颐养天年。朱温只得应允。不过依然让他担任濮州刺史的官职。葛从周本就是濮州人。回乡担任刺史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其实葛从周年纪虽然大了。可身体也还算健硕。只是他知道。一般的开过大将很少有善终的。因为大多数的开国元勋都手握重兵。加上在军中威望很高。所以大都会招致帝王的猜忌。虽然朱温不是那种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人。但葛从周还是觉得小心一点的好。毕竟天威难测。万一有一天遭到猜忌。恐怕不光是性命难保。很可能会祸及家人。葛从周只想让自己的家人平平安安的。葛从周无子。只有一个养子叫谢彦章。也算是葛从周的衣钵传人。
濮州刺史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只是他这个刺史的头上挂着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大将军、开国公的头衔。就不能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刺史了。
不光是一些忠于朱温的将领们受到了封赏。就是那些各地的藩镇也都得到了封赏。杨行密被封为吴王。钱镠被封为越王。马殷被封为楚王。王建被封为蜀王……
就连朱温的几个子侄也都封了王。朱温的大哥朱昱也被封为靖王。早年在广州战死的二哥朱存也被追封为朗王。
朱温作为开过皇帝。大封功臣当然也在情理之中。这都是惯例。朱温也无法免俗。毕竟这天下都是靠大家打下來的。而不是朱温一个人的功劳。如今朱温做了天子。怎么可能不给这些功臣们封一些官爵。
朱温本來想把这天下变成共和制。但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來之后。不但家中的妻儿不同意。就是那些朝中的文武大臣们也不同意。
宰相张浚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若是这天下沒有天子。就凭一些所谓的什么议会或者是什么常委的就能治理国家。老臣愚昧。实在不敢苟同陛下的观点。陛下文治武功都是天下少有。李唐腐朽无能。天下流寇四起。藩镇割据。是陛下力挽狂澜。扶大厦于既倒。救百姓与水火。陛下为天子实乃众望所归。百姓拥戴。若陛下有抛弃天下百姓之心。老臣愿意当场撞死在这里。”
张文蔚也跟着道:“现在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何來共和。这普天之下的一切都是陛下您的。沒有皇上领着大家治理天下。这天下岂不乱成一锅粥。”
众文武你一句我一句。沒有一个人赞成朱温的观点。他们根本不能理解所谓的共和制有什么好。在他们看來。如果沒有了皇上。这个国家就失去了向心力。就不可能不乱。而事实也确实是如此。毕竟在那个年代思想还沒有像后世那样开明。一下子弄一个什么共和制。难怪这些大臣们无法接受。毕竟这种思想太前卫了。大臣们无法接受也是在情理之中。
朱温想想也是。毕竟千年來都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一下子想让这些大臣们知道什么是共和制。还真的有些难为他们。就好像朱温当年來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样。见到什么都感觉那么的新鲜。那么的不能接受。百姓们见了官员和王公大臣们都是要匍匐下跪的。这一点当时就让朱温有些受不了。可慢慢的也就习惯了。所以朱温想。如果以后经常跟他们讲一些关于共和制的话題。和一些共和制的制度。让他们慢慢的潜移默化。终有一天他们会接受这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