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殿试开始。
殿试和沈炼没什么关系,连在外看着的权力都没有,巡视护卫是卢剑星带领的锦衣卫,还有九位辟邪太监。
这些辟邪太监,是皇室最新培养出来的高手,虽然仅仅修行数月,但速度奇快无比,已经具有不俗的战力。
辟邪太监的首领名叫雨化田,是这批太监中,唯一一个有资格修行葵花宝典的太监,剑术高深,内心阴狠。
殿试结束后,李寻欢为了避嫌,没有回家,而是在沈炼家中小聚。
一般而言,这是不合适的,就算李寻欢不在乎,别的考生也会议论。
不过沈炼的堂弟沈在宽,最近正好住在沈炼家中,两位考生交流诗书,就算宋濂至此,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过得几日,科举放榜。
状元:沈在宽!
榜眼:甄兆人!
探花:李寻欢!
李寻欢心中略有些失望,他们家出了两位探花,想着能出位状元,没想到考到最后,竟然仍旧是探花郎。
就在他略有郁闷的时候,老李探花却大喜过望,因为朱元璋亲笔题字,为李家祖宅“李园”写了一副对联。
一门七进士!
父子三探花!
对于书香门第而言,一门七进士或许不算什么,谁家没有几个进士?
父子三探花,这可是大大的赞誉。
李家父子三人,都是探花郎,岂不是大大的喜事?足以传为百年佳话。
事实上,朱元璋也是思虑许久。
论才华,前三名几乎没有差别,就算是宋濂、傅青主、李善长,也无法把三份试卷,公平公正的分出高低。
既然无法分出高低,那就只能按照出身、气质、性格等方面来排序。
出身最好的自然是李寻欢,老李探花是大明首次科举时,北地学子取得的最高名次,还是当朝礼部尚书。
给高了吧,有徇私的嫌疑。
给低了吧,人家才学确实不俗。
好在李寻欢俊朗无双,朱元璋把他钦点为探花,又福至心灵,想到“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的对联,亲笔题字安抚老李探花,把这变为佳话。
沈在宽商贾出身。
甄兆人出身于河北甄家,向上可以追溯到后汉年间,著名的洛神甄宓,便出身于甄家,可以说是世家大族。
然后嘞?
甄家无论流传多么广远,同样也是商贾世家,和沈家没什么区别。
沈万三至少贡献巨量家产,帮大明数次渡过危机,甄家有什么功劳?
另有一点,根据锦衣卫调查,甄兆人背后站着某位重臣,两人的关系虽然很隐秘,但还是被发现蛛丝马迹。
思虑至此,朱元璋便把沈在宽钦点为状元,把甄兆人排在榜眼。
由于出身问题,肯定有考生不服沈在宽,但同样也是出身问题,使得沈在宽的排名,反而是最为干净。
沈家在朝中无人啊!
沈家唯一在朝中当官的,就是沈炼这个六扇门神捕,平日里向翰林院的方向看几眼,都会被御史参奏失礼。
难道参奏沈炼帮沈在宽作弊?
且不说沈炼肚子里的墨水,能不能看懂考题,就算能看懂又如何?考场那么多大宗师,难道是瞎子聋子?
殿试的时候,沈炼连靠近的资格都没有,就算沈炼会千里传音,难道能隔着厚厚的宫墙,给堂弟传答案?
沈炼若是有这个本事,那就不是六扇门神捕,至少官爵会提升几成。
另外,考生的那些质疑,恰好是沈在宽面临的首个考验,如果连这些质疑都无法解除,凭什么能位列朝堂?
满朝文武每天经历的攻讦,比这些质疑强十倍百倍,不也撑过来了?
连这都受不了,说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什么为万世开太平?
至于李寻欢,那当然是
——出使大理!
……
“李兄,看开点,你没考中状元不是才华不够,而是太俊了!”
“退一步说,我弟是状元,要在翰林院接受诸多才子挑衅,你虽然名次比他低,却身负重任,出使大理。”
“再退一步,我们家除了多了个状元,别的没什么区别,你们家可是有陛下钦赐的牌匾,比我家强多了。”
“再再退一步,我堂堂状元郎的哥哥,却要做伱的贴身护卫,万一你出了什么事情,我是要承担责任的。”
听着沈炼的絮絮叨叨,李寻欢便是脾气再好,也不由得生出些烦闷。
“沈兄,我原本没什么郁闷,听到你这些话,我现在非常郁闷,你不是话多的性格,最近话怎么这么多?”
沈炼心说我现在处于狂乱之心,属于半个神经病,话当然会很多了。
等到我武功突破,你想让我说话,我都懒得开口,沉默的堪比顽石。
出使大理的队伍,名义上是去大理做友好访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