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三国:加钱谋士,曹操无语了> 第14章 来自荀彧的疑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来自荀彧的疑惑(1 / 2)

兖州的州牧府内,荀彧在一丝不苟的处理着手里的政务。

他头戴官帽,身着玄色官服,胡须打理的十分整齐,只是这份整齐配上他的不苟言笑,在旁人看来显得十分严肃。

荀彧黑着眼眶,看着手里的一分竹简。

狐疑、凝重、难以置信、赞赏,各种神情在他的脸上变换着。

竹简上赫然写着几个人名“枣邸、韩浩、于禁”。

荀彧低声念了几遍这几个名字。

韩浩他倒是有印象,是夏侯惇手下的将领,且十分受重用,一直跟随夏侯惇领兵作战。

于禁曾经是鲍信的手下,跟随鲍信募兵讨伐董卓。

鲍信和曹操一起攻打青州黄巾不幸战死,于禁又归属王朗,王朗又讲于禁引荐给曹操。

曹操也是个十分念旧情的人,知道于禁曾经追随鲍信,拜其为就军司马。

竹简上的这几个名字,在荀彧初次看到的时候。

几人的经历和任职,都一一浮现在脑海中。

他放下手中的竹简,放在一旁,准备待会儿去寻找曹操,将这件事情上报。

同时一股浓浓的疑惑也涌上了心头,这种疑惑挥之不去,一直在脑海里盘旋。

自从跟随曹操以来,荀彧从来没有这么疑惑过。

无他,他最大的疑惑就是曹洪的转变。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天天在KTV里当服务员,你还天天去找她,突然有一天,她跟你说,她赚够钱,考上研究生了,以后不玩了。

这时候你会是什么心态!

估计心态炸裂都是轻的。

在他的印象里,曹洪就是一个只会打仗的武夫,而且还是贪财的武夫。

别的不说,每次曹操打完胜仗,曹洪总要在战利品上和其他将领来来回回的争,还要跟曹操讨价还价生怕自己吃亏得到的战利品少了。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他突然发现,曹洪竟然像是变了一个人。

先是在议事的时候,提出了‘屯田’这个良策。

后来更是直接把详细的条陈献给了曹操。

这不就一个妥妥的服务小姐姐从良的故事模板。

虽说事情十分诡异,荀彧也不知道是不是有高人在曹洪的背后指点。

或者说,真的有人能在长大后重新开了智慧?

他缓缓的摇了摇头,将这件事情抛在脑后。

现在又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摆放了眼前。

他发现一个很无奈的事实,《屯田令》的出世不仅解决了曹操现在的燃眉之急---百万黄巾降卒和家眷的安置。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无论是从屯田后税赋的比例收取,还有屯田管理的设置,以及抽取青壮编成了四五万的军队。

既安置了降卒,也让这些青壮在看到家里有田耕种之后更加卖力的操练。

唯独有一点,曹洪提到的,要给这些降卒的后代开设学堂,他虽然看不明白,却感到了一股深切的危机。

因为前面的这些政令都公布了出去,唯独这个设置学堂的政策,曹操并没有直接表态。

荀彧有一种感觉,可能从兖州这里开始,曹操真的会崛起,甚至一统六合。

“看来不能再藏着掖着了,得再推荐几个人才了,要不然颍川人就我一个,实在是孤掌难鸣!”荀彧喃喃道。

事情也正如荀彧所想,曹操在看到竹简上“枣邸、韩浩、于禁”的时候,并没有露出意外的表情。

反而是拿着毛笔,笔尖悬停在竹简上,眉头微皱,似乎是有些不满意,或者是说在思考问题。

许久之后,曹操才张口,语气似是在征求,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

“文弱,这些人,真的能做好屯田?”

“韩浩,于禁这二人,我都知道,在夏侯惇和鲍信手下。”

提起鲍信,曹操的声音有些哽咽,只是很快便将这丝情绪散去,说道。

“这二人,既能练兵,又能统兵打仗,我还是相信其才能。只是这个枣邸?”

荀彧听完曹操的话,低头沉吟片刻,说道。

“这枣邸我有点印象,枣邸是在主公组织义军时投靠主公,只是一直声名不显。其战绩,更是平平。”

曹操楠楠了一句。

“难怪?”

“后来主公入主兖州,将此人任命了东阿县令。”

“他在东阿劝课农桑,积谷屯粮。并且勤修武备,组织训练东阿军民,并将东阿城的城防工事加固修缮一新。”

听完荀彧的话,曹操这才反应过来,自己险些错失了一名治国的良才。

不假思索,他就在竹简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并且额外添加了一个人---毛玠。

“这四人,既然有才能,便酌情提拔,不要埋没了他们。”

荀彧从曹操手里接过竹简,看到毛玠的名字,愣了一下。

又是一个跟随曹操许久的人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