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弄墨不常在村里走动。
但村里的小孩子都挺喜欢她。
理由也相当直白, 因为她口袋里经常有吃的。
不是糖果就是饼干或者花生等物,对于小孩子来说,比任何东西都得他们喜欢。
当然, 大多孩子都被教育的很好, 他们并不会特意跑到家里索要。
每每巧遇得了她的糖果零嘴儿, 也会回一些小东西。
基本都是田间山脚的野菜与野果。
这天同样如此,陈弄墨出来的时候, 专门在口袋里揣了十几颗糖。
走进村子里,远远就听到了孩童们的欢呼嬉闹声。
陈弄墨好奇的眨了眨呀,仰头看向右手边的四哥, 问:“往常知青来村里, 孩子们也这么高兴?”
见天在村里撒欢的陈君哈哈一笑:“怎么可能?早上听说春梅婶子家今天打枣儿,估计是为了这事吧。”
有谚语说, 七月十五红圈, 八月十五落杆。
陈弄墨恍然, 算起来, 这会儿的确是吃枣的好时节。
“...村里有不少人家长了枣, 不过要说最甜的,还属春梅婶子家的,每年打枣都有馋猫儿去帮忙捡,后面每个孩子都能得一两斤枣,可不就高兴的紧,我跟老四上小学那会儿也来,春梅婶子家的枣树很多年了...”
五哥说的挺有趣,脑中画面感都有了,
于是经过春梅婶子家的时候, 陈弄墨忍不住好奇的多瞧了几眼。
本来她打算瞧瞧就走的, 不想才探出脑袋,就与追着枣儿跑的一个小女孩对上了视线。
认出来人,女孩儿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聿聿姐!”
这话一出,别说其余捡枣子的小朋友,就连正拿着竹竿敲打枣树的春梅婶子也惊讶的瞧了过来:“哎哟喂,还真是你个丫头,快进来,拿些枣回去吃,甜着咧。”
陈弄墨也没扭捏,抬腿迈进门槛,笑着喊人后,才说:“四哥说春梅婶儿家的枣最甜,我可得多吃几个。”
这话春梅爱听,她也不用小姑娘捡,直接指了指簸箕,爽朗笑说:“去那里头挑去,颜色越红的越甜。”
给孩子们分了糖果,陈弄墨才去捡了几个红的,随手擦一擦,咬了一口。
不仅甜,还特别脆。
见小姑娘被甜的弯起了眼,春梅婶子又指挥双胞胎多拿一些:“...别跟婶子客气,本来你们不来,我也要给秋华送些过去的,她做的枣糕滋味儿可好了。”
最终,兄妹三人是拎着十几斤红枣离开的。
用春梅婶子的话说,等做好枣糕的时候,给她送两斤就成。
出了春梅家,兄妹三人继续往村委会走去。
陈弄墨连续吃了十几个枣,下意识伸手再去拿时,陈义避开手上的袋子:“一下子吃太多不好。”
陈君点头:“对,这枣子还大,吃多了屁多。”
“......”
=
陈弄墨他们过来村委会时,正好听到村民们激动的讨论着什么。
待细听后,才明白,原来是这一批来的知青里面,有人带了相机。
这年头想要拍照,得去县国营照相馆。
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拍过一张。
可以想象,照相机稀罕的程度,尤其这种拿在手上的海鸥牌。
陈义温声道:“是个聪明人。”
陈弄墨赞同点头:“这下肯定有很多叔叔婶子们都愿意临时接纳知青了。”
对相机不怎么感兴趣的陈君看向妹妹:“要过去看看嘛?”
“去啊,来都来了。”
虽说好奇,但兄妹三人也没挤到最前面,只是站在人群的外围,听大家伙儿七嘴八舌的讨论。
虽然话题基本都在围着照相机转,但几分钟下来,也足够陈弄墨从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
这一次的知青全都来自沪市。
两女四男。
她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几个男人身上。
挺年轻的,最大也就二十出头,不算多出众的样貌。
但许是大城市水土养人,肤色明显比山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