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点产量有多少人惦记,最后分给铁路工程没多少。”
他的话一点也没错,现在钢铁就是紧俏货,想要的单位多了,增产只能让各单位胃口更大了。
周冰怡也跟着苦笑道,“现在没有一个单位敢说自己宽松了,都没事跑我这里,要东西要设备。”
章承想了一下,说道,“我只能等好消息,你赶紧办吧。”
“不用催了!”
……
如果说工业部门为熟练工人不足头痛,那么军事部正在为征兵头痛,计划要拥有5000的常备军,可是到6月,尚只有不到4000人,只是各单位编制有了,缺编的情况严重。
李业宁有点头痛了,为此特意找了孙县长,有关为什么征兵工作犯难的问题。
孙县长与李业守接触的时间长,对他相当了解,只能耐心的解说,“征兵是一个大事,我自然要关心一下,没完成征兵任务,我就开始调查了,现在总算有一个结果了。”
李业宁马上急切地问道,“快说一下,到底怎么回事,以前从没有遇上过这种问题。”
孙县长认真地说道,“现在的情况属于:此一时,彼一时。以前大家生活得都非常的困难,当兵对于许多人就是一个好出路,再有不错的待遇,自然不愁没人当兵的。
眼下不同以往,伴随着各项政策推出,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当兵的待遇吸引力不足,别说当兵,就是招工都难了,如果不是难民不断进入,工厂可能都招不到人。绝大多数人的心态,只要能种地能养活自己,不愿意出门干活了。”
李业守想了一下,点了点头,“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地方组织民兵没难题,人们对参加军训有热情,可是征兵却犯难。”
孙县长又补充道,“本来人们热情就不高,再加上对征兵条件又不低,几乎只要良家子,有志从军的人不少被拒之门外。”
李业宁听了也头痛,他也知道征兵标准有点高,但是没法降低,于是只能询问道,“有什么解决之法吗?”
孙县长想了一下,才提到,“我认为提高待遇或降低标准都不合适,你说呢?”
李业宁没说话,只是点了头,提高待遇不现实,标准已不低,又涉及数千人,这事不好办,起码他做不了,至于降低征兵标准,他也不想,必须有优质的兵源。
孙县长见他没有说法,缓了一下才说道,“如果想解决问题,要么招强制兵役,反正已经推行广泛的军训,也搞了民兵组织,搞兵役制没问题。”
李业宁一边摇头,一边说道,“这事不是我能决定的,涉及政策问题,即便要搞,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执行,有点远水不解近渴。”
孙县长没感到什么意外,马上继续道,“如果不能马上强制兵役,那么只有找革命党。”发现李业宁有点异样的眼神,又补充道,“别跟我讲与革命党关系如何,我不是外人了。”
李业宁听了,也只能解说道,“我们与革命党关系确实好,实际也从那边招了一些人,只是规模不大。”
孙县长又劝说道,“这事无法避免,我们三个县才20万人口,想要组织一支5千人的军队,压力太大,可是革命党根据地有多少人?至少150万人,也形成民兵体系,兵源不成问量。”
李业宁想了一下,认可道,“这事以前就提过,只是没敢大胆执行,我可以回去研究一下,估计没人回去。”
孙县长说道,“革命党也不会拒绝,那边的条件远不如我们,咱们的待遇还招不到人吗?再说了,他们不是想平衡双边的贸易,输出劳工与提供兵员有什么区别呢?”
李业宁一点也对,也就没多说话,告辞之后,直接回李家镇,去推动大规模从根据地征兵的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