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充满试炼.大致不是常人可忍;人虽不知我的苦艰.我却知道自己坚韧;我想我是丢弃自己.但我不忘自己经历.
--------------------------------------------------------------------------------------------------------------------------------------------------------------------------
277、
张寅把写好的诗放进信封.亲自到邮局贴上邮票丢进邮箱.他想象着.小李一定看不懂这首诗的意思.一定要找小丽帮她解读.那时候.小丽就会知道张寅对小李沒有感觉.这就给张寅和小丽之间创造了机会.
星期六.张寅早早起來.在楼下吃了一碗老豆腐.便到太原火车站乘车去大同.再换乘客车去浑源县城找小李.到了县医院.已经下午2点多钟.小李见到张寅.一阵欢喜.往前忙后.脚步欢快.喜上眉梢.张寅问小李:
“信收到了吗.”
“收到了.收到了.谢谢你给我写信.你写的真好.”小李的喜悦心情无法掩饰.这大大出乎张寅的意料.张寅接着问:
“你让小丽看了吗.”
“干嘛让她看呢.又不是给她写的.这是我的私密呀.”张寅一时竟无语了.等见到小丽.张寅自然沒法开口.小丽对张寅的心思全然不知.只知道小李的男朋友不错.
后來.小丽也有了自己的男朋友.在铁路工作.身材高大.像个黑铁塔.张寅从此也就死了这份心.慢慢地也就不往浑源县城跑了.
张寅住在6厂单身公寓条件很好.窗明几净.每天有专人负责打扫卫生.每层楼都有两个勤杂人员值班.一层的值班室更多.好像有六七个值班人员.6厂是个养闲人的地方.这些勤杂人员有的是厂领导的亲戚朋友.有的的本厂职工的家属.这些人员的开支从单身职工的工资里扣除.每月扣2元.几千个单身职工养活了这部分人.这部分人又给单身职工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他们的关系十分融洽.就像一家人.
2楼设有职工活动室.晚上可以在这里看电视.还可以阅读报刊杂志.职工们素质都不错.报刊杂志从來沒有丢失现象.
张寅同室的侯宝林是个热心肠.他是材料科副科长.本人沒有学历.但他的父亲是6厂厂长的老师.6厂厂长徐明清华大学毕业.侯宝林的父亲是他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的师生情谊非常深厚.因此.对侯宝林特别照顾.
侯宝林这时四十多岁.他平时特别爱干净.几乎天天洗衣服.说话有点娘娘腔.声音好像是从嗓子眼里挤出來似的.细细的软软的.张寅每次听他说话浑身直痒痒.他父亲在教育界威望很高.他却学习成绩平平.可是.他特别尊重学习好的人.对张寅更是高看几眼.
侯宝林择友很是挑剔.一般工人他看不上眼.很少和普通职工交往.他交往的大都是干部或者是很有用的人.张寅却很随便.尤其是很多学生成了张寅的朋友.对此.侯宝林颇有微词.经常劝张寅说:“和这些孩子们交往有什么用呢.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交往有用的人上面.”张寅听后只是笑笑.依然我行我素.
让侯宝林看上眼的有几个人.住在213室的刘立三和王洁.住在216室的陈一雄和孙涛.住在308室的张一宁和兰天野.刘立三和张寅是同学.是6厂干部科副科长.王洁是财务科副科长.陈一雄和孙涛都是技术科的技术员.陈一雄的重庆大学毕业.身材瘦小.很机灵.人们都称他重庆.孙涛、兰天野、张一宁都是阜新矿院毕业生.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在车间当技术员.
住在侯宝林和张寅对门的是液压车间工人马鑫.矮矮胖胖.虎头虎脑.很精神.善言语.能说会道.他自修电大课程.有大专结业证书.正在向厂领导申请调换工作岗位.因为按厂里的规定电大结业就可以专干.这是厂领导为了鼓励职工们多学文化知识的一个举措.马鑫的叔叔在一个县当县长.加上马鑫平时说话的语气声调有些官腔.人们都习惯叫他马县长.
马县长喜欢舞文弄墨.写点豆腐块文章.他知道张寅文采好.经常过來让张寅修改.他经常对张寅说:“想在文学上出点汗.难哪.”此时的张寅.已经是6厂的名人.因为他刚來6才一星期.正赶上全厂征文大赛.題目是《改革给我带來实惠》.张寅胡乱诌了几句.竟然得了全厂第一名.主要是他的文笔太好了.他能在三千多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他平时的文学功底.因为此时.他的文章早已经在全国多家知名报刊杂志发表了.
刘立三和张寅很快熟悉起來.由于是同学.他们经常一起外出逛街采购.一起做饭聚餐.刘立三喜欢上了学校的女教师梅兰.梅兰就住在单身公寓四楼.晚上.刘立三要张寅陪着他去四楼找梅兰.张寅说:“都是同学.不必太拘束了吧.”
他们上到四楼.找到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