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三国凨> 第九章 凨入蔡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 凨入蔡府(2 / 3)

久不曾见到这般喜悦,琰儿抚琴也不能定下心”小女孩看向我说道。

原来是蔡琰,小小年纪,就长得出尘脱俗!

“哈哈,唐凨贤侄做的好诗,相谈甚欢”

“是什么好诗呀,父亲也告诉我吗”

“那,在这,你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蔡琰缓缓悦耳而读。

“哇,好诗,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没想到小姐,才情如此之高,竟然分析的如此到位”唐凨很是惊讶,学习与分析能力也太强了,以前自己好歹也要语文老师讲解啊。

“不过,这不是你来拜见我父亲的及时之作,算不得大才。”

“那小姐的意思是,要我现在在作诗一首”

“呵呵,是的”

“那若是我能再马上作诗一首,可否同时让小姐抚琴一首。”

“好,那我让丫鬟屈我琴来”

蔡邕在上面悠然地喝着茶,若有所思。

这蔡琰应该才9岁,竟然看起来有十几岁的风格!古人莫非真的早熟几岁于今人。蔡琰(约174-239)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父亲蔡邕是曹操的师友。今见之,果然有才辩,要考我临场作诗,要真的被考住了,岂不是功亏一篑,颜面无光。

蔡文姬大概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坎坷的经历涤荡出不凡的才情!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而后嫁给田校尉董祀,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伪作)。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真可谓是让人生怜!如此好的奇女子,唐凨想到这里,不禁顿时升起一份强烈的责任感,要保护好蔡琰。不能让历史上的悲剧重演。蔡琰现在还小,为今是需要与蔡府熟络,让对方了解与欣赏。

这时,琴声如清泉响起,蔡琰细长的手指,拨弄琴弦,却是好听。

唐凨起身看着她,左右缓缓而行。

“日照洛阳汇香辉,蔡府藏凤惊鸿遇”

众人惊喜,蔡邕放下茶杯,蔡琰琴声婉转。

“秦时明月汉时光,若待动颜东凨入”

“望蓝厅下诗琴合,谈笑融洽总相愉”

“明月如玉依香恋,此心吾与白鸥盟”

一诗作罢,琴声亦停。蔡琰面有红晕,蔡邕面有笑意并未怒。

“远际,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诗,琰儿,天外有天,今日见到真正的才俊了吧”

“是的,父亲。凨哥哥,琰儿敬佩”

“琰儿的琴,弹的好,我才能有感而发”

晚上,蔡邕要求共进晚餐,甚好,唐凨也很乐意的同意。期间,相谈甚愉,了解加深,关系也又增进了三分。

唐凨便趁时提议,要求拜蔡邕为师。蔡邕欣喜的答应:有如此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