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超级经济帝国> 第九十三章:清德达成互利共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三章:清德达成互利共赢(1 / 2)

自从《清美互惠互利条约》签订后,本已对和平修约无望的英国公使包令和法国公使葛罗,一反常态地重新燃烧起对和平修约的希望。

英国公使包令在快寄伦敦的信中,试图跟维多利亚女王表示他的能力,说他一定会以英帝国最少的利益,来获取大英帝国在清国最大的利益。

当德国公使布莱德赶到京城的时候,英国公使包令和法国公使葛罗早已经在京城等候多时。他们给清国皇帝递交的照会呈词,并没有得到大清皇帝的回应,他们狠狠地被冷落在一旁,受西伯利亚烈风的寒冬。

在德国公使布莱德从紫禁城走出来的时候,英国公使包令和法国公使葛罗,这才知道,德国已经跟清国秘密地签订了《清德互惠互利条约》。

在德国公使布莱德跟清国签订条约之前,他原先在条款上要求清政府向德国租借天津卫,烟台,虎门和青岛这四地。似乎越是靠近清国的政治中心的地方,德国越能占尽先机优势。

在军事力量上,南可以形成跟大不列颠分庭抗礼之势,北又可以直接扼守大清的喉咙,使大清政治中心,全都笼罩在德国的军事魔掌之下。

德皇腓特烈·威廉的阴谋诡计,在智慧者大清皇帝面前,不攻自破!因此德国公使布莱德只好退一步,求其次,改变租借天津卫与烟台的图谋,取道青岛、虎门和苏州而去。恭亲王对德国公使布莱德的妥协,也代表大清对德国作出了进一步的退让,恭亲王在同意德国公使布莱德修改的《清德互惠互利条约》,并在上边签上了恭亲王奕欣的名字。

此时的德国,还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普鲁士为了统一松散的邦联制德国成为联邦制帝国,正在不遗余力发展工商业。试图壮大经济实力来强备军事力量,做好对丹麦与奥地利军事战备。

普鲁士德国尤其对于南方虎视眈眈的法兰西帝国,更是防备有加,必须壮大德国综合国力来应对法兰西帝国的挑衅。

统一松散的德国,对普鲁士来说,虽然是一件艰难险阻的事,但并不阻碍普鲁士对海外开疆拓土的野心,和代表国内资本图谋海外的利益。德国国内的商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似乎百业兴旺,德国一切看起来,都在有条不紊中欣欣向荣。

德国对于大清来说,是一位难得的合作伙伴。德国需要大清的同时,大清也需要德国。大清要想发展国内一穷二白的工业,就必须去购买德国精良的工业母机。工业母机是一切工业的基础,大清要想发展国内工业,非购买德国工业母机不可。

假设大清跟所有西方列强国家自由贸易,大清最有可能遭受英国的讹诈;现在的美国还需要大量从英德等西方先进国家购买工业机器,不足以向大清输入他们的机器。法国这狗娘养的浪漫主义者,无一精通,不学无术,在西方列强中只是滥竽充数。

这个世界上,唯有德国,才是大清最优秀的合作伙伴。赫赫有名的德国克虏伯和西门子,无不代表着德国制造业顶尖而优良的工业科技,享誉全球几个世纪。

林峰在《清德互惠互利条约》中,提出了跟美利坚合众国差不多相同的条件。只不过鉴于德国拥有充足的贵金属货币,不比美利坚合众国缺少贵金属货币。林峰因地制宜地在《清德互惠互利条约》中,作出了向德国贷款黄金五百万盎司,分三年付清的提议,其中五十万盎司黄金要在公元一八五八年四月之前送到清国,当面支付给大清户部。

至于大清在德租借的著名港口汉堡,则交由大清兵部水师掌管,连同工部刑部一起派员进驻,在德国发展大清工商业。大清在《清德互惠互利条约》中,作出购买德国二手巡洋铁甲舰和近海炮艇的批复,以训练大清水师为目的,发展大清海上军事人才为要义,以备将来成立大清真正的蓝海舰队,提前做好海上军事人才准备。

继清美两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签订《清美互惠互利条约》后,清政府又接着马不停蹄地与德国签订《清德互惠互利条约》。此消息一经传去,全球沸腾。英国泰晤士报,不惜大篇累牍地大肆宣传清德签订友好条约对日不落帝国的不利,而且声迸激烈地痛斥英国外交公使包令办事不力,强烈呼吁政府撤销包令在华一切职务,指派大英帝国最得力干将到英国交接任务,让包令滚回来接受白金汉宫的训斥。

泰晤士报上的这番言论,在给接下来的包令在与清英两国谈判中大大不利。包令没有多少动力去为大英帝国拼死卖力,来为国争利。在冲动鲁莽而毫无礼貌可言的大清皇帝面前,英国公使包令和法国公使葛罗,他们在清英,清法谈判中,丝毫没有占便宜的余地。

英国公使包令和法国公使葛罗一味地以武力要挟清国皇帝就范,但他们丑陋的军事论,在英明睿智的清国皇帝面前,多少显得没有力气。

清国皇帝几乎知晓所有历史事件,以及几乎能预知未来即将要发生的事,包括发生在印度支那的叛乱以及克里米亚战争。

清国皇帝却危言耸听地说,英法联军必定在奥斯曼和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吃败仗。“这绝对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英国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