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唐奇谭> 第八百五十章 武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五十章 武选(1 / 2)

这个时代的唐军构成,其实比较复杂,当初号称十万大军当中,以部分十六卫军卒和所属府兵,充当中军的骨干和框架;然后再调集延边州县的团结、守捉兵,城傍藩落的健儿,组成军队的主体。

因此如此复杂的成分和资序,对于将领的协调指挥能力是一种考验;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上限和下限的差距也十分的明显;往往越是少而精的部队,打出的交换比越高,越是庞大驳杂的战果有限。

而后世那场让军迷耿耿于怀的但罗斯之战,对于大唐来说只是边境冲突的缘故;就是在高仙芝的麾下,参杂了大量的西域仆从军,和附庸的突骑师等城邦藩落;因此用几年时间就重新补足了损失。

唯一比较重大的损失,反而是随军被俘的数百名工匠,因为高仙芝是奔着长期占据和经营但罗斯的主意,结果全部便宜了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让其获得知识升级换代的关键前置条件——造纸术。

而在高原恶劣地理环境下,兴师远来的唐军将士,那怕掉队、走散了也就没有活路的。更别说之前雪盲和腹泻,光是感冒处理不当,就变成肺水肿的潜在隐患,就足以成为撤退中唐军的无形杀手。

所以,最后薛仁贵并没有被追责到底,而只是被革职除名为白身,甚至来年就任鸡陵道行军总管。或者说导致兵败更大的责任,更多在做出出兵吐谷浑的决策,却没经过充分调查和准备的朝堂上;

再次话说回来,这份横空出世《举猛士诏》,初次颁布就效果很好;天下闻讯的青年才俊纷纷应征。作为进取精神尚未消退的初唐,从中还得以涌现出不少后世名将良才的种子;比如娄师德……

娄师德乃是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二十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45岁累迁监察御史。闻讯后,他头戴代表武官的红抹额应征,让高宗大喜,任命其为朝散大夫随军远征。

未来更以军功出将入相,与狄仁杰并为武周朝的一代能臣。这要是放在后世,号称与士大夫共天下,唯有东华门外唱名才是好男儿,对外战争胜率最高的大汴朝,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耻辱和自堕。

而《举猛士诏》的出世,也带来了募兵制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以此为开端在日后历次战争中,选拔天下健儿从军的惯例;最终变成了一种稳定的制度,也就是在武周朝开创并沿袭到近代的武举。

当然了,这一次就没有武周朝什么事了;因为太子李弘在前几天,就以东宫的名义上表东都,送去了一份内容相当详尽和丰富的《经略备边吐蕃诸事疏》;并且还附上已绘制好的简易山川地形图。

然后,不出意外的得到了二圣嘉奖和赞许;因此,不但准许了太子李弘,以部分东宫卫队参与从征,并举荐一批将校的名录;还在这次的《举猛士诏》中,特许在洛阳、长安两地,别设演武场地。

而负责主持长安演武和选拔俊才勇士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身为监国的太子李弘名下;虽然具体负责实际操作的,乃是监朝宰相和东都来使,但只要有了这个名义,那东宫可以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因此,这一次干脆籍着《举猛士诏》所带来的热潮和舆情,太子李弘顺势上书提议朝廷延续演武之例,择选军中富有勇略的良才、健儿,充实开边所需,并且拿出了一整套后世的选拔、考成之法。

就像是扬汤止沸,火上浇油一般,又在这阵风潮当中,重重填了一大把的燃料。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东宫所在嘉福门外,聚集请求觐见和投书申志的士子、健儿,几乎是门庭若市、络绎不绝。

为此,太子詹事府专程在嘉德门外,沿着城墙临时撘起了一片临时的棚子;为这些有志之士提供茶汤和蒸饼,以免风吹日晒雨淋之虞。然后,又根据江畋提供的建议,在门内分设上好几个接待处。

虽然,其中只有很少部分人能够得到,太子李弘的拨冗接见或是专门的回复;但汇集在门外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被设立在嘉福门内的接待处,给记录下名籍出身;然后,抄录到郑娘子的内书院处。

以为方便江畋慢慢从中沙海淘金,过滤出一些将来可能得以大用的人才,或是在历史事件中露脸过的关键人物;另册记下他们的名字,就算不能直接录用或是保荐,也会专程派人书写一封回复信。

乃至馈赠若干的呈仪,以为保持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保不准日后就有派上用场的机会。而所有对于东宫的投书和行贴,同样也是来者不拒的收下,然后由崇文馆/编撰局的成员,进行交叉式的审阅。

最终从中甄选出一些有所见地或是颇通实务,或是志向高远、或是文辞珠玑的文书;然后派人找上门去,约定一个日子作为面试之期;就算不能直接举荐于军中,也可充当某种意义上的人才储备。

尽管如此,还是有源源不断得到消息的俊杰豪士,从关内道各地,从河西、陇右、山南和剑川等地,日夜兼程的赶往长安来;就是为了抓住这次,也许都毕生难得一遇的朝廷选拔天下勇士的盛事。

因此,一时间长安街头人满为患,各种频发的冲突和意外事件、治安问题;也让刚刚被整顿过的京兆府,有些应付无暇。在这种从宫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