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起来反抗朝廷,还是割地自立,这都是他们的本钱。
但是他们的手下人,却并非都有这种想法。
成功了,首领们称王称霸,他们或许能捡到一些好处。
但万一被朝廷官府查获,他们就将丢掉性命。
在生与死面前,一些底层的工人,就出现了一些动摇,加上朝廷除了对自首者宽大处理之外,同时对于那些举报有功的人,也是会给予不菲的奖赏。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接下来,各地又出现了不少举报者。
因为这些人的举报,又导致一些部落被朝廷官府查获。
......
大明建文四十一年(1438年)五月初十。
汉城,朝鲜皇宫。
“启奏陛下!”
大司宪崔元喜出列奏道:“三日前,明廷兵分四路,水陆并进向我大朝鲜国发动了进攻。”
五月初七的早上,大明海军在江华湾与朝鲜海军爆发了激烈的海战,明军出动了五艘铁甲舰,已经百余艘大小战舰。
朝鲜海军,目前还没有铁甲舰,不过他们早就知道,一旦明军选择与朝鲜开战,必定会动用海军攻击朝鲜本土,比如从江华湾一路杀至汉城。
因此,江华湾对于朝鲜来说,这就是一道重要的防线。
虽然没有铁甲舰,不过朝鲜人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学习大明的工业,而且为了预防未来可能爆发的海战,他们也训练了一直实力不凡的海军力量。
明朝海军,以铁甲舰最为威风。
只是这些年,明朝扩张得太快,需要用兵的地方也有很多,同时也延缓了大明造船厂大批量生产铁甲舰。
直到现在,大明海军一共也就只有二十余艘铁甲舰。
但是,明朝为了提升经济,却也生产了不少的货运铁甲船,虽然没法和铁甲舰相提并论,但是肯定比起之前的木头制造的舰船,要坚固很多很多。
比如此前江南造船厂,就生产了数十艘铁甲货船,其中有十艘被朝鲜购买,在两国闹掰之前,这十艘铁甲货船,主要用于商用,比如从朝鲜到美洲,从朝鲜去往大明的山东等。
如今两国闹掰,朝鲜朝廷立即将这十艘铁甲货船改造为战船,同时将沿途海域航行的铁甲货船扣留,其中就有十二艘是从美洲开往大明的货船。
经过一番折腾,朝鲜国也装备了一支二十余艘铁甲货船的舰队,除此之外,还有三百余艘木制战船。
对抗大明,这支海军力量,虽然还不是大明海军的对手。
但是与其周旋一段时间,延缓他们进入江华湾还是可以的。
三天前,大明海军来到江华湾,早就埋伏在此的朝鲜海军立即出动,共计三百余艘战船,每支船上都装备了新式的火炮。
很快双方就展开了激战。
明军铁甲舰是主力战舰。
战斗一开打,大明海军就是以铁甲舰为主攻,其余战舰辅助,而朝鲜海军选择群狼战术,他们大部分的战船船体较小,航行速度比明军战舰要快,于是他们就利用这个优势,不断与明军撕咬。
大战三天三夜,朝鲜海军逐渐疲软,同时也损失了一百多艘战船,而明军方面,五艘铁甲舰完好无损,不过其余战船,倒是有些损失,其中有三十余艘普通战船被击沉。
除了海军方面的海战,陆军方面也爆发了全面的战争。
大明陆军兵分三路,分别从鸭绿江上中下三路进攻朝鲜。
“陛下!”
崔元喜有些心忧的道:“海军抵挡明军三日,今晨已败退至汉城港......”说着,他顿了顿,道:“微臣请旨,请陛下立即迁都至忠州。”
崔元喜是朝鲜的大司宪,他也是立足于明军开战的,但是眼下战事吃紧,明军的攻势太过凶勐。
而朝鲜的国都毗邻江华湾,一旦明军突破江华湾,国都也就暴露在明军的炮火之下。
迁都——
这是崔元喜觉得最好的办法。
只要国王在,朝鲜人就能与明朝抗争到底,如果明军攻破汉城,朝鲜国会立即覆灭,此前的准备将全部无用功。
但是,李思高闻言冷哼一声道:“朕是大朝鲜的皇帝,怎可面对强敌就弃城而逃?”
“朕哪里也不去,朕要与朝鲜共存亡。”
“如果明军攻打汉城,朕将与将士们一起与明军死战到底,直到我朝鲜人战至只剩一兵一卒。”
迁都,对于李思高来说,这或许是最有效的。
李思高也明白崔元喜的意思。
但是他更清楚,一旦他同意迁都,或许明军很快就会突破汉城港,然后杀进汉城,如果汉城被明军攻破,这将对朝鲜军民造成极大的打击,现在不是迁都的最好时机。
作为国王,必须做到寸土不让,寸土必争。
“陛下!”
崔元喜继续说道:“陛下退出汉城,并非是弃城而逃,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