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制。”
“内阁?”百官们顿时愣住。
“内阁共设五位内阁辅政大臣!”朱允炆道:“以后议政的事情,就由内阁辅臣们先行商议,然后在汇报给朕。”
“内阁任期为五年,内阁成员可连任一届,也就是说,一位内阁辅臣,最多可担任内阁辅臣十年......”说着,朱允炆顿了顿道:“内阁成员,由朕或后世君王钦定。”
历史上内阁制,是明成祖朱棣建立的,因为洪武皇帝朱元章废除了丞相制度,后来朱棣造反成功,为了巩固皇权,于是成立了内阁制度。
明朝初期,内阁成员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只是到了后期成为了朝廷运转中枢。
“方孝孺、杨士奇、盛庸、田厚义、王直,为第一届内阁成员!”朱允炆说着,看向五人顿了顿说道:“五位爱卿即刻卸任原职,组成内阁。”
“微臣遵旨!”
“微臣遵旨!”
五人出列齐声道。
选出这五人组建内阁,朱允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方孝孺就不说了,这人为人正直,而且在历史上也是证明过自己,让他进入内阁,可以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然后是盛庸、田厚义,都是朱允炆最为信任的人,其中盛庸此前一直担任兵部尚书,而且还亲自带兵征服南亚五国,这算是一个懂得军事的人才。
至于田厚义,他是一位仁孝之人,这些年担任科技部尚书,为大明王朝建立不少功勋。
至于杨士奇与王直,杨士奇在历史上,曾经担任过朱棣的内阁大臣,当时的内阁号称三杨,即为杨士奇、杨荣、杨溥,而且这些年他的人品才学,朱允炆也是看在眼里,让他进入内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是王直,在原来历史上土木堡之变后,沉着应对,而且还历任礼部侍郎,吏部尚书。
看着大殿上的五人,朱允炆道:“首辅暂由方爱卿担任。”
“微臣领旨!”
方孝孺躬身道。
让方孝孺担任内阁首辅,这是实至名归了,原来历史上他宁愿舍弃十族,也不愿效忠燕王朱棣,就凭这一点,他就有资格担任首辅。
即使现在朱允炆时期,方孝孺这二十多年,初期是纠察司指挥使,他的正直,使得很多贪官污吏闻之胆寒,也是因为他担任纠察司指挥使这些年,为大明的吏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最后内阁办公地点,朱允炆将它放在了文渊阁,这一点自然也是借鉴了历史上朱棣的做法。
成立了内阁之后,朱允炆的日子,就要轻松许多。
因为接下来朝廷大小事情,先交由内阁商议,等他们商议出一个结果之后,再交由朱允炆来拍板定夺,这就给朱允炆减轻了一些负担。
在此之前,因为先帝的政策,皇帝除了掌控皇权,其实还坚固着相权。
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控在手里,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自然是极为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每件事情,都这样事无巨细,其实真的很累的。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允炆这些年可是累得够呛。
现在好了,分一部分权力给内阁,如此皇帝也就可以轻松一些,当然军政大权,其实依然还是在皇帝的手里,内阁只是议政,而非最终拍板决断。
......
半年后。
朱允炆无比轻松的看向大殿上的文武大臣。
组建内阁的这半年,他是真的感觉非常轻松,武英殿终于少了不少奏章,小事情各部自己就已经办理了,大一点的事情,内阁商议后,朱允炆只需根据他们商议的结果,做出最终的决断。
舒坦——
“诸位爱卿!”
朱允炆澹澹的道:“九年前,朕决定修建北平至白令海峡的铁路......”说着他看向铁道科新任侍郎周振,澹澹的道:“九年前朕给的时间是十年,只要在十年之内建成这条铁路就行。”
“周爱卿回去告诉铁道科的爱卿们,是你们不懈的努力,提前半年完成了这条铁路的建设。”
“朕非常满意!”
朱允炆确实很满意。
原本以为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建成这条铁路,但是现在只用了九年半的时间,不但已经完成全线建设,而且已经通车。
就在三天前,第一列火车正式由北平站发车,正在开往白令海峡的铁路上。
这可不是试运行,这是正式通车。
此前铁道科已经完成了三个月的试运行。
“谢陛下!”周振出列躬身道。
周振刚说完谢,朱允炆却摆了摆手,道:“谢早了,朕还有话没有说完呢......”朱允炆这话一出,惊得周振一愣,但是朱允炆却笑道:“从今日起,铁道科升为铁道部,周振为尚书,所有铁道部的官吏,全部加俸一年。”
“谢陛下!”
周振当即大礼拜服。
铁道科,原本隶属于科技部,主官也就是科技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