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仲恭离开东京汴梁城不久,赵桓突然又想起来了救援太原城一事,于是他给种师道、刘鞈、解潜、张灏等河北和河东前线的赵宋将领下圣旨,命令他们立即出兵去解救太原。 其实—— 关于如何救援太原,前线的将领早有计划,那就是,刘鞈从平定军出发,王渊从辽州出发,解潜与折彦质从威胜军出发,张灏与折可求从汾州出发,四路军分别从东、南、西南三个方向,向太原进军。 此事还是在种师道北上之前,刘鞈、解潜、张灏等河北和河东前线的宋军将领跟赵宋朝廷定下来的计划。 如今,赵桓催促了,刘鞈、解潜、张灏等河北和河东前线的将领立即按照这个计划前去救援太原城。 对此,身为前线总指挥的种师道,竟然完全不知情。 ——各路宋军的将领全都直接受赵宋朝廷的直接指挥,而赵宋朝廷也事事都管,这使得种师道这个宣抚使徒有其名。 种师道觉得这样不行,因此他给赵桓上书说:“宣抚司虽有节制之名,特文具耳,节制不专,恐误国事。” 赵桓接到种师道的奏章了之后,哪能不明白,种师道的意思是:朝廷既然什么都管,那还要我这个前线总指挥干什么? 见种师道埋怨朝廷什么都插手,把他给架空了,赵桓有些犹豫不决! 从思想上来说,赵桓也明白,得将指挥权下放给前线总指挥,他和一众宰执只要给前线总指挥一个大的战略方向就可以了。 可赵桓又担心给种师道的权柄太重了。 要知道,河北和河东现在可是聚集着赵宋王朝的大部分人马,这种情况下,万一种师道带着这些人马去投大乾王朝,那赵宋王朝不就凉凉了? 犹豫再三,赵桓下了一道并不严厉的圣旨,要求各路军马都听从宣抚司的指挥。 然而,赵宋王朝的诸将,都想在赵桓这位新皇帝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为自己的仕途铺一铺路,而赵桓又很勤勉,对前线诸将的奏请全都给于积极的回应。 就这样,根本就没有人把种师道这个前线总指挥放在眼里,各军仍就直接受赵宋朝廷的直接指挥,甚至是接受赵桓这个皇帝的直接指挥。 如今赵桓严令各军立即出兵去解救太原城,前线的一众将领,不敢怠慢,他们也不说跟种师道这个前线总指挥商量一下,就分别组织出兵。 吴璘探得宋军又来救援太原城了,立即收缩兵力,诱敌深入,准备对宋军实施各个击破。 而第一支被吴璘盯上的宋军主力就是解潜部。 吴璘将一众乾将组织起来,说:“解潜自威胜军北上,必先趋南关,待他到后,我军则伪遁……”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吴璘的预料,解潜率领本部人马北上了之后,取道南关,想要通过这进入太原的必经之地直奔太原。 解潜此次解救太原城准备得十分充分。 ——其军中带有大量的粮草,他准备运到太原城那里,支援粮草肯定短缺的太原城,甚至做好了长久据太原城作战的准备。 解潜派游骑去南关打探过后得知,南关这里只有少量的乾军将士守关。 于是,解潜亲率大军直取南关。 因为有吴璘事先下得命令,守南关的乾军将士见解潜部宋军到来,立即假装逃跑。 解潜没想到这是吴璘的诱敌深入之计,以为乾军真的遁逃了,因此派人回去将粮草全都运了过来,准备继续北上。 不久之后,解潜部押运着大量的粮食继续北上,结果被早已埋伏多时的乾军,突然冲出来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进而阵脚大乱。 亲自指挥这一战的吴璘,见宋军这么轻易就被己方给打乱了,果断下令鸣鼓大进。 乾军三线同时出击,马军在前,步军在后,越战越勇。 而宋军越来越抵挡不住,最后全线崩溃,连解潜所在的中军都被乾军给击溃了,解潜身边最后仅剩下数十骑亲兵,保护着解潜从山间小道一路逃奔隆德府。 从此,解潜所部宋军的战斗力基本丧失。 吴璘留下一支军队打扫战场,随即迅速率军兵临威胜军城下,知威胜军张尧左不战而降。 解潜部宋军超过五万人马,是救援太原的三大主力军之一。 吴璘将解潜部击溃,影响很大。 ——闻听宋军主力被击败,大量的亲宋民众(主要是河东地区的官吏豪绅),扶老携幼渡过黄河,前往中原,甚至是前往陕西。 与此同时,李存派赵立迎战邦阳的刘鞈。 如同勐虎出笼一般的赵立,将能使用上的手段全都给刘鞈使用上了,一战就将刘鞈部七万宋军给打得大溃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