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自己的用意:“我把你叫过来,就是好奇,你当时是怎么知道会有旱情,还提前半年就已经动员社员,让他们种值耐旱的作物?”
范明华道:“是根据环境,还有风向,云层等变化,判定出这半年会有旱情。这是靠天吃饭的人,积累的经验。”
张局长却摇头:“靠天吃饭的人多了,就算经验丰富的老农,也没有判断出这次大旱。”
就是这次的气象局都没有提前预警。等到旱情来临,已经来不及了,再行调整,作物已经种下去了,只能靠人为抗灾了。
范明华道:“可能是我看的杂书比较多吧。”
“哦?”张局长有了兴趣,“什么杂书?”
陪着一起过来的姜有粮,一开始努力做背景墙,这次是范明华的天地,他作为大队长,自然不能抢了社员的风头。
但这会听到范明华说看了很杂书,他就有点急了。
这会的杂书,可不是什么都能看的。
私底下看看,只要没人发现,那也就没什么,但如果放在明面上,那可就糟了。
他不停地朝范明华挤眼,希望他别乱说话。
范明华不知道是没看到姜有粮的动作,还是他知道怎么回答。
他道:“都是一些气象,地理方面的书,也有农科方面的。”
至于具体哪本书,他并没有回答。
张局长兴趣更高了,开始问他,具体哪些书。
范明华一一回答。
他回答的那些书,可都不是禁书,自然也就不会出什么事。
姜有粮听了,松了一口气。
倒是张局长越聊越聊兴奋,还跟他聊起了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农科的。
他处在这个位置上,想的最多的,当然是如何增加产量,让所有老百姓能够吃饱饭。
只要能够增加产量,不管什么人,哪怕对方身份有问题,成分有问题,他也敢用。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直都是张局长的用人标准。
他不只自己跟范明华聊了起来,还把局里另一个农科专家叫了起来。
这个专家姓刘,是农业局的干事。
除了县里农业局的干部,还有公社农技站的杨站长,大家就农业展开了讨论。
这些姜有粮都插不上嘴,他只能努力做背景墙。
他虽然是大队长,管着大队里所有的生产,但他毕竟不是经验老道的老农,对农业虽然懂一些,但像范明华这样,能够跟人家农业局的专家,这么聊起来的,却是办不到的。
范明华不但能够聊起来,一开始是领导在问,他在回答。
聊得旗鼓相当,但后来,他回答的越来越快,隐隐有了占上风的感觉。
不知道这是不是姜有粮的错觉,只觉得范明华在回答的时候,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而跟他讨论的三位领导,却思考得越来越慢。
以他对范明华的了解,总觉得,范明华没有使出全力,还有所保留。
姜有粮的感觉没有错。
范明华确实有所保留。
对面跟他讨论的,毕竟是领导,两位县里的,一位公社的,如果他回答的过于深奥,万一对方回答不出来,那就是不给领导面子。
给领导为难,那就是给自己为难。
范明华虽然没有当过官,也没有工作过,一直都在乡下,但是个中道理,他却懂。
读书明事理,为人处事,不能过于头铁。
这个分寸,他把握的非常好。
他要让领导看到他的能力,但又不能碾压着人家领导。
而且,就今天会出现的情况,他早在前一天就已经在脑海里演习过了,把领导所有可能问的问题,全部都过一遍。
什么样的回答最好,做到心里有数。
他自己的能力几何,自己清楚。
但在领导面前,他只能隐隐超出那么一点点,这样既能让领导对他重视,同时也不会失了面子。
所以,这会三位领导都很满意。
张局长眼里全是伯乐看到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