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未到, 声先至。
候在宫门口的文武百官老远就听见百姓们喊“皇上万岁”“标儿万岁”“太子万岁”。
他们没听到哀乐,但也听到了百姓们喊“魂兮归来”“回家了”的声音。
知道实情的诸公想象那个画面,先是嘴边挂着笑, 心情澎湃;然后,他们眼眶泛红, 嘴唇翕动, 也无声道“魂兮归来”。
诸公去城外迎接朱元璋父子的时候,就看到了那一个个骨灰盒。
别说佛教流行后, 地狭人稠的地方百姓已经习惯火葬,就是在更古老的百姓只习惯土葬的时候, 远行的人如果去世, 也只能被烧掉, 留下一把骨灰让人带回家。
在外征战的将士更是如此。一个骨灰坛子或者盒子, 就是他们的归属。若有同乡, 他们的骨灰能够被带回家乡。但大多都是就地安葬。如果打了败仗, 大部分时候还是暴尸荒野。
或许是明军打仗越来越厉害,有足够的闲暇做这件事;或许是朱标上折子,拍着胸脯说“皇商赚钱,钱由内库单独出”。明军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尽可能地收敛同袍的尸骨。就算不能带回家乡,也会将骨灰送去当地明军专用的陵园安葬。
因朱标尊重普通士兵,报纸、戏文、话本中都增加了许多集体视角中普通士兵和底层军官的故事, 诸公作为审稿子和偶尔下笔写故事的人, 对普通将士的感情也逐渐朝着朱标趋同。
所以,他们现在会为常葳屯田军队中牺牲的一百多人哀伤。
文武百官中的勋贵们听到这熟悉的声音, 露出了回忆的神色。
他们想起来, 皇帝还是朱大帅的时候, 应天城中隔三差五也会“魂兮归来”。他们为许多战场上过命的好兄弟都撒过纸钱祭过酒。
大明离会死很多士兵的战争才过几年?
现在都还不到洪武十年呢。
他们听到这个声音,想起自己当时祭奠同袍的心情,居然有恍若隔世之感。
一些人也知道这个“魂兮归来”的含义。他们眼中露出了恐惧的神色。
皇帝现在能祭奠的是谁?除了常葳手下死掉的军士,还能祭奠谁?
当皇帝把常葳手下死掉的军士的地位拔高到需要他亲自祭奠的程度,所有对常葳的攻讦,真的有意义吗?
朱元璋越临近大明建国,脾气越好。哪怕他在朝野上大杀八方,毕竟不是他亲自动手,许多人都没了朱元璋曾经性格暴虐的实感。
他们嘴上说着朱元璋是暴君,朱元璋也确实把朝堂杀得几乎空了一半,他们心中仍旧对朱元璋不屑,认为朱元璋迟早会妥协。
现在听到百姓们的欢呼和哀悼,他们有些不确定了。
他们脑海里不由想起明军还是“朱家军”时的模样,收在袖子里取暖的双手微微颤抖,好像就算是怀里塞着的小暖手笼都无法驱走正月的寒冷。
“他们在喊什么?标儿万岁?”有什么都不知道的大臣疑惑道,“这标儿难道是朱标?为何百姓会如此大胆?”
还有大臣敏锐地抓住了重点:“他们在喊太子万岁?太子出现了?”
“太子万岁……也不太对吧?”一大臣皱眉,“百姓无知,不能苛责,但这与礼不符合,该好好和皇上说说。”
刘基阴阳怪气道:“你们难道忘了,陛下也在队伍中。百姓叫什么,陛下不会听不见。希望你们只是说说,而不是去找陛下,说百姓居然叫太子万岁,是太子僭越,要惩罚太子。”
众大臣:“……”
“不会有人这么蠢。在皇上这里,骗廷杖的活不好使。”王袆一同阴阳怪气,“百姓一高兴,什么都喊万岁。如果诸位大人有这个闲心,可以去民间教化百姓,让百姓懂礼知礼,一定是大功劳一件。”
众大臣:“……”
如果不是站在这里有点冻僵了,他们真的想对刘基和王袆施以老拳。
“肃静。”李善长皱眉,“太子第一次出现在诸位面前,你们想给太子留下坏印象?”
众大臣心一颤,七嘴八舌问道:“太子真的出现了?李相公你见到了太子?太子……太子如何?”
李善长瞥了众人一眼,心里嘀咕,百姓都喊“标儿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