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瞥了他一眼,道:“烧香还是驱邪?你若是驱邪,我知道一个很灵的大师……”
年轻人见他感兴趣,便附在他耳边说了几句。
胡庸闻言大为震撼,忙拉着年轻人给他介绍大师。
于是,当日午后胡庸便去了城外一家很不起眼的小道观。
那道观原本已经荒废了,不知被什么人修缮了一番,似乎刚开张不久。
令胡庸意外的是,他竟在此处见到了好几位自己的同僚,一问之下得知,对方也遇到了与自己相似的境遇。众人七嘴八舌的一讨论,发觉众人的遭遇中,就连许多细节都很相似,甚至其中有几个声称看到了“鬼”的人形容的那鬼的样子都几乎一样。
众人大惊,暗道这闹鬼竟也扎堆?
还是说着鬼着实有大冤屈?
王城某处。
燕长生听着暗卫的汇报,在自己手里的名单上写写画画了半晌。
“看来这法子也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用啊!”金夕在一旁开口道。
“二十个人,十三个去烧了香,另有八个又去了道观,不少了。”燕长生道。
陈遥风握笔沾了朱砂,在裁剪好的黄色符纸上画着什么,随口道:“这一出若是在咱们大宴京城闹,你觉得朝中会有多少人信?”
燕长生想了想,道:“不好说,但肯定比他们少。“
“嗯。”陈遥风开口道:“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大周皇帝沉迷巫术,连带着文武百官也都是如此,倒也不让人意外。”
金夕笑道:“咱们挑得都是干过亏心事的,怕鬼敲门也不奇怪。”
众人闻言当即哈哈大笑……
大周王城的事情,很快便传到了通遂。
李熠看了信之后,便将其当成笑话讲给了十方。
“他们找人扮了个道士,去胡庸他们家里驱邪,说官员家里闹鬼的原因,是大周王城冤魂太多……百官纵容妖人祸国,这才惹了冤魂纠缠。”李熠忍着笑道。
十方开口道:“这话倒也不假,百官本就是纳谏之责,大周皇帝沉迷巫术,百官却听之任之,确实有失责之嫌。”
“所以他们才心虚。”李熠道。
“这个会有用吗?”十方开口问道。
李熠道:“就看有没有人沉不住气了?燕长生说,他们请的假道士驱邪的时候递了话,说若是妖人不得惩治,冤魂散不去,便会一直纠缠不休。”
反正之前请的刺客都付过银子了,不用白不用。
大不了夜夜去这些官员家里扮鬼呗……
就在大周这些官员正人人自危之际,城中接连传出流言。
流言的内容大都是围绕着大周的国师展开的:
有人说国师数十年如一日,容貌丝毫不见老态,是用活人练邪术续命得来的;
有人说国师表面上待皇帝忠心耿耿,实际上一直利用皇帝的信任在宫里杀人取乐:
还有人说宫里隔三差五死得不明不白的人,都是出自国师的手笔;
甚至还有人说,国师一直在试图谋害皇帝……
反正流言说什么的都有,但无一例外都是围绕着国师的。
短短几日之内,大周这位神秘的国师,便被传成了祸国的妖人……
“巧合”的是,关于国师的那些传言,正好和百官家里闹鬼时所传出的“冤情”对应上了。这王城里若说哪里死了人会没交代,大概也就只有宫里了。
毕竟百姓中如有人枉死,是一定会报官的。
可宫中死个人,却太寻常了。
有好事者将这一传言与前些时间周老爷子发疯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
众人这才纷纷惊觉,这些年来周家在宫里“不明不白”死了的子嗣,算起来那数量竟有些惊人。
怪不得周老爷子要指着国师发疯!
原来也是受到了周家冤魂的“纠缠”。
在流言的推波助澜之下,前些日子那些被“冤魂”纠缠的朝臣,终于有人按捺不住,递了折子。
凡事只要有人开了头,后头便容易多了。
毕竟有一就有二。
起初递上去的折子,内容还比较委婉,只是说民间流言四起,劝皇帝稍微给个态度安抚民心。后来见皇帝一直没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