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之间表达友谊的方式之一,便是共享零食。
沈跃也是从这个年龄段过来的,不过他小时候家里穷,不像现在的小孩有那么多零食可以选择,他们那会儿一把黄豆、几颗花生都能拿来分享。
沈跃放在家里的那些零食总算有了用处,请阿姨的事儿,他中午吃饭的时候就跟瑶瑶说了。
本来他是想着,家里有什么事情父女俩都有商有量的来,没想让瑶瑶帮忙出主意,主要是瑶瑶也不认得几个亲戚。
没想到瑶瑶给他推荐了个人选。
“爷爷老家不是还有个妹妹吗,也就是我三奶奶,让她到咱们家来试试。”
她心脏病严重到要住院时,除了护工阿姨,爸爸还请了亲戚帮忙照看她,第一次找的是奶奶的外甥女,很快就被辞退了,好像是因为做假账。
第二次找的就是三奶奶,九岁到十三岁,护工换了好几次,但是三奶奶一直都在。
她话不多,但是很勤快,很爱干净,饭做的也不错,老实又本分,不爱掺和家务事儿,也不会像别的亲戚一样劝爸爸再婚。
沈跃对于女儿的一些话,已经是见怪不怪了,瑶瑶的三奶奶,也就是他的三姨,一直都在老家生活,他都已经好几年没见过了,更不要说未满六岁的瑶瑶。
老爷子兄弟姐妹四个,上边一个姐姐,下边一个妹妹和弟弟,彼此之间的感情并不怎么深厚,要不然也不能好几年都不来往,老爷子也只在回乡扫墓的时候再去看一看三姑。
要说起这位三姑,也是苦命人,结了两次婚,生了两个孩子,同母异父,第一次结婚生的是个女儿,离婚后一直跟着三姑,再婚的丈夫也是二婚,前头的妻子死了,也留下一个女儿,两个人结婚后又生下一个儿子。
家里三个孩子,都不是同父同母,还有个偏心眼的婆婆一块住着,日子过得紧巴不说,还挺闹心的。
“爸爸下午打电话去老家问问,但是三奶奶有自己的家,不一定愿意到咱们家里来,要是不成的话,咱们再考虑别人。”
“肯定是愿意的。”
那几年的时候,三奶奶除了过年都不回老家,而且过年也就回去两三天,大年初二就直接赶回来。
要知道过年爸爸是有空陪着她的,一直到初八才有的忙,三奶奶在不在都没关系,可见是不想在那个家里待着。
沈跃往女儿碗里夹了个鸡翅,午饭不是他做的,是他从饭店打包回来的,中午时间太短,他来不及做午饭。
“跟爸爸说什么都没关系,但是跟别人不能这样,有些事情不能让别人知道。”
“以后有什么事儿,就往爸爸身上说,要是有人问你从哪儿学的那么多汉字,你就说爸爸教的,要是问你从哪知道的三奶奶,你也说是爸爸告诉你的,不要跟别人说你本来就知道。”
沈跃一直都很怕女儿被发现异常,大人也好,小孩也好,一旦发现身边有特殊的人,即便不当面指指点点,私底下也总会说的。
德行好点的,只跟亲近的人说;德行不好的,恨不得满大街嚷嚷,把这当成自己的谈资。
“我都知道,我又不是小孩子了。”沈瑶瑶一本正经的说道。
如果不看皮囊只看灵魂的话,她活过的年岁比爸爸还要久。
“行叭,吃饭吧,爸爸不啰嗦了。”
沈跃控制住想捏女儿包子脸的冲动,小家伙怎么就那么可爱呢,不愧是他女儿。
下午在去给老家去打电话之前,沈跃先给自己老爸打了个电话,家里肯定是没装电话的,但是巷子口的小卖部有,喊俩嗓子,楼上就能听见。
“你三姑品行肯定是没问题的,当初离婚错也不在她,在那男的,而且打小就很勤快。”
“但爸觉得你没必要这么折腾,你要是忙,把瑶瑶放我们这儿就行,我跟你妈又没别的事儿,养一个孩子跟养两个孩子有什么区别。”
沈跃那头是在小饭馆打的电话,顺便在这打包两份菜当做晚饭。
“家里那边离少年宫远,离瑶瑶的小学也远,住家里头不方便。再说了,你跟我妈可不光是照看小志一个孩子,老二口子吃喝拉撒不都归你们管,家里地方也不大,我们搬过去住不开。”
老爷子也知道老大向来说什么是什么,很少有改主意的时候“要是请人到家里来照顾瑶瑶,你三姑确实是好人选,难为你还能想起她。她跟她男人是半路夫妻,感情不怎么样,又有婆婆和前头留下的那个女儿搅和,日子闹心着呢。”
“她女儿已经结婚了,儿子不上学出去打工了,与其在那个家里头待着,她应该更想到咱们这儿来,你待会儿给她打电话,工资往少了说,一个月三十就行,乡下赚不到什么钱,肯定是愿意的。”
“你说的少了,她婆家要的钱就少,当然到了家里你该给的钱要给,你三姑这一辈子过得不容易,让她手里也能攒点钱。”
行吧,真没看出来他爸还能有这么细腻的心思,沈跃当然是向着自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