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那家伙仗着他行动不便占便宜。
宫人呆怔,无言以对。
祝斯宁在后宫根本没有对手,现在更多的也是宗启颢主动往祝斯宁这边跑,祝斯宁偶尔闹一会,也都由着他。
“可是……如果殿下过去,陛下一定会很高兴的——陛下那么喜欢殿下。”
“哦。”祝斯宁撇过头。
怎么都说不动,宫人无言,正打算默默退下,就听祝斯宁忽然道:“那就送吧。”
他倒要看看,是什么难题把宗启颢困到现在,连饭都不吃。
=======
议事殿内,灯火通明。
宗启颢高坐台上,看着下面的臣子分成好几个团伙派别互相攻歼。
关于如何拒绝和谈并与外族开战一事,几位阁老按照宗启颢的要求拿出章程来了,今日在早朝上按照宗启颢的授意正式提出,请其他臣子再查漏补充,根据实际情况再分配工作。
然后朝堂一下子就炸了。
之前只是隐约听说宗启颢不打算和谈,没想到态度这么强硬,竟然是直接进入备战状态。
萧逸明不能理解:“西南旱情正在缓慢恢复,夏收还未开始,国库用度本就紧张,陛下不想和谈可以拖延缓和,何必直接露出刀尖对准外族?”
宗启颢沉默不语,注视底下朝臣的动作。
在萧逸明出言后,很快有不少臣子附和他,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
甚至还有一个阁老露出迟疑的神色,似乎在反思。
萧逸明的影响太大,宗启颢只能先中止这个话题,下了朝后另外召了几个近臣,重新商议。
没想到萧逸明一点时间都没耽搁,下了朝便提笔写折子,直接上本求见。
有理有据,各个因素都进行了仔细分析,倘若宗启颢不是重生而来,也会采纳萧逸明的建议。选择和谈。
依照他前世的经验,打是能打的,没有萧逸明说的那般惊险,更重要的是,他想配合祝广的深入追击,如果能成功,到时候耗费的说不定会比前世还少。
眼见又有几个臣子被他说动,对宗启颢的决定产生怀疑,宗启颢干脆召了萧逸明御前对答。
如果选择开战,各个利益派别还要掰扯一阵,如果选择和谈,大家又能欢欢喜喜过个大年。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坚定的臣子在权衡利弊后,也慢慢动摇。
接过小太监送上来的茶盏,萧逸明慢慢抬起眼看上方的宗启颢。
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换过动作了,然而目光也没有落到他们底下这些臣子身上,似乎陷入沉思中。
实际上,讨论了这么久,在场的臣子皆是饥肠辘辘,身心俱疲,甚至还尿急,茶已经没几人敢再喝了。
有耐不住的臣子偷偷揉了揉肚子,有些幽怨:陛下,你就不饿吗?
可宗启颢一直不放人,他们也不敢开口说回去,只能继续围绕几个问题反反复复讨论。
“萧大人……”有人小声叫萧逸明,“你说陛下是不是要憋死我们逼我们拿出个可行的方案来?”
“不是没有可能。”
萧逸明回答时的表情太过端正,问话的人被唬了一跳:“我就说说,陛下不会真是这样想吧……”
对比起上朝前,诸位臣子都能预先吃点热粥汤包垫肚,宗启颢这次没有往日的开明,像是要他们真心实意地赞同并拿出可行方案,才会放他们走人。
萧逸明轻声道:“陛下是铁了心要开战了,按照他的要求规划,秋收后就要备齐,入冬就要开战。”
“这怎么可能?我们根本就没准备好,陛下未免操之过急了,再准备几年,届时粮草充足,兵强马壮,一口气将外族打散,难道不好吗?”与萧逸明搭话的人连连摇头,萧逸明陈述完理由后,他就坚定地站在萧逸明这一方。
萧逸明没有答话,宗启颢的设想看似异想天开,但并不是真的不能成。
西南旱灾已经得到恢复,特别是不少百姓在农政官的督促下改种染料作物后,户部估算夏收后改种粮食,西南的秋冬来得慢,秋收之后,也能恢复到六七成,特别是改种了新的经济作物,接下来只会越来越好。
是他稍微夸大了事实,引导朝臣转变态度。
——因为他需要和谈。
和谈会让他的官途更加顺畅,而且……那个人的目光也会投注到他身上。
萧逸明不想错过这一机会。
现在他也很成功,宗启颢做决策,并不会一意孤行,而是多方听取意见,与朝臣配合,有这样的君主,君臣相处自然是和谐又畅快,但是如果在大部分臣子反对的情况下,另外一小部分臣子也处于动摇观望的状态下,宗启颢就会陷入孤立的尴尬境地。
宗启颢不想显得自己太过独断专行,可是他又无法说服朝臣和他站在同一线,赞同他的决策。
萧逸明抿了抿干燥的嘴唇,微微勾起嘴角,宗启颢想做明君,他就成全他,不过这明君可不是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