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重返抗日战场> 287 中东维和之德黑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87 中东维和之德黑兰(2 / 3)

止了抵抗,得手后的英国和苏联,要求伊朗将境内的德国侨民,必须转交苏军和英军处置。并且无耻地威胁伊朗政府,48小时内必须关闭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使馆,否则英苏盟军将全面占领伊朗。

1941年9月16日,英苏联军向首都德黑兰压去,伊朗国民议会被迫宣布礼萨国王退位。次日,英国和苏联军队开入德黑兰,伊朗全国的抵抗行动都停止了。伊朗境内的德国人全部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苏联挑去,流放到西伯利亚;另外一半人则被英国人流放到澳大利亚。

1941年9月17日,21岁的王储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议会大厦宣誓成为国王。

1942年1月29日,伊朗被迫与英国和苏联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从此伊朗全境的一切公路、铁路、江河、机场、港口、输油管、电话、电报和无线电设施,全部移交给了英国和苏联人管理。

同盟国占领给伊朗带来了极其糟糕的后果。同盟国自己有上万辆的军用卡车,但是伊朗为数不多的4000辆卡车和铁路货车仍被盟国无偿征用。伊朗北部生产的小麦、稻米和棉花也被苏联人大肆征收,运回国内,。为了给英国和苏联驻军发饷,同盟国强迫伊朗国家银行,增发7亿里亚尔的纸币,致使伊朗货币在一夜之间贬值了20%。在盟军命令下,大米、砂糖、茶叶、棉毛织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实行定量配给,英国和苏联将配给票证发给各部落酋长,这些票证在伊朗的黑市上,为其牟取了大量的现金,为其今后发动武装叛乱提供了资金。

其实开战前伊朗的军力并不算弱,在英国和苏联军队入侵前夕,伊朗陆军规模约为12万人。编为两个配备105毫米斯科达火炮的皇家近卫师(均驻扎在德黑兰),9个普通师(分别驻扎在全国六个军区。其中5个师在北方防备苏联,4个师在南方防备英国),5个宪兵旅,以及1个独立的机械化旅(装备捷克制造的ah-iv和tnh坦克,若干英制1921型罗尔斯·罗伊斯装甲车以及美制tk-6装甲车)。伊朗皇家空军拥有大约400架飞机,编为8个大队。伊朗海军在里海中有2艘炮艇、5艘鱼雷艇、1艘武装拖船和1艘武装游艇,在波斯湾有2艘意大利建造的炮舰,4艘炮艇,3艘鱼雷艇和1艘拖船。

交战双方的伤亡情况和损失:英国和苏联的军队22人阵亡,42人受伤。

伊朗有两军舰沉没,四艘受创,六名战斗人员失踪。

可以看出,1941年8月25日-1941年9月17日,双方的损失都是微乎其微,甚至令人怀疑双方是否交过战,伊朗这几天意外事故的伤亡,相信都会比这次交战要高。我甚至都作过这样的设想,假如伊朗的军队都在昏睡中,英苏联军的大兵用枪挨个爆头。也会发生走火伤人,跳弹伤人,或者寸劲蹦起一块骨头碴子,造成的伤亡也不会比这个数字低。究竟伊朗军队到底有没有战斗力?究竟是不是用来打仗的?说实话,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此刻,年轻的伊朗巴列维国王,也是平生第一次经历这么大的事,显得有些心神不定的样子,不时地抬眼看看墙上镶满钻石的挂钟,等待着决定伊朗命运的历史性的一刻。

巴列维国王在同盟国的挟持下,感觉这个国王当的很窝囊,仿佛不是在自己的祖国,而是一种受制于人的傀儡,或是寄人篱下的凄凉感觉。迫于无奈,为了生存只好忍气吞声,对英美苏不得不言听计从,被捆绑在战车上向德国宣战,整个伊朗成了同盟国的后花园,伊朗人民都沦为了欧洲人的佣人。

随着东方的中国崛起,在南亚驱逐了英国势力,随后又越过喜马拉雅山,横扫印度的英国势力,以至于中国的海空力量,控制了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又多次地教训了苏联,先后从苏联手中夺回了蒙古和远东地区,也没见苏联人有多么激烈的反应。巴列维国王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列强俱乐部,成为举足重轻的重要力量。因此,巴列维国王开始考虑,如何同中国建立接触,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使伊朗脱离战争的阴影。

老国王礼萨汗在海上,被不明武装分子劫持的消息传来,巴列维国王认为是卑鄙的英国人,为了掩盖杀害老国王的阴谋,而制造的一个十分拙劣骗局。当时的德国和中国的电台,在报道这个劫持事件时,都有意无意地透漏出,英国人为了报复杀人的隐晦意思。

英国人也是黄泥掉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浑身是嘴也难以分辨清楚,谁让你派一帮特工在船上呢。你说被不明武装分子劫持走了,谁看见了?是哪国人?什么肤色的人?往哪里走了?因此,巴列维国王对英国和苏联人更加仇恨,表面上对英国人和苏联人毕恭毕敬,有求必应,言听计从。在暗地里,以准备抗击德国人的入侵,协助同盟国保卫援苏铁路线为由,发展和组建绝对忠于自己的伊朗部队,有机会一定要报这个杀父之仇。

面对德国人的强大攻势,为了加强保卫中东石油地区,以及援苏铁路线的目的,同盟国也考虑在必要时刻,动员伊朗九个师的力量做预备队。所以,英国和苏联对巴列维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