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金鳞开> 廿九章 水滴铜龙昼漏长(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廿九章 水滴铜龙昼漏长(七)(2 / 2)

驳皇帝圣旨的,便是这些给事中。

御史被称作道官,给事中被称科官,故而言官也被合称为科道官。又因为御史为台,六科为垣,所以也称为“台垣”。

台垣便是大明言路,上正帝王,下纠百官。

明初之时,六科给事中与翰林院、尚宝司官“常朝俱在御座左右侍立”,是为近侍,政治地位超然。永乐之后,七品言官也排列在五品郎中之前。又典曰:“天下事惟辅臣得议,惟谏官得言。谏官虽卑,与辅臣等。”小小七品官,能与阁辅并论,可见国家的重视。

如果将朝堂比作战场,都察院与六科廊无疑是两支战斗力极强的jing锐之师。

一般而言,宰辅若是强势,台垣必然一体,都听命于内阁。许多大案也都是在内阁授意,言官开火而引起的。然而如今内阁疲软,台垣各自为战,整个朝堂上看起来都是乱糟糟一片。

不过六科名义上是duli的,但平常考核却归于都察院。故而许多科官发现自己突然站到了上司的对立面,纷纷偃旗息鼓,乃至有转变风向的。这自然引起了之前盟友的愤慨,再次上书纠弹。

事情的发展很快就回到了正轨:争议的焦点从太子是否能出宫,变成了君子小人之争、清查阉党余孽之案。

各种黑材料纷纷出炉,再一次刷新了无节cāo的下限,让皇帝对自己曾经信任的官员也失去了好感。

刘若愚身穿火者服饰,带着乌木牌,在尚膳监外装模作样摘菜。

不断有人过来打个招呼,同时扔下小盒子、小手帕、小竹筒……这些都是内监传递消息的常用手段。刘若愚收到这些消息之后,一一检视,互相勘合印证,总结成文,亲自交给等在宫外的宋弘业。

最后通过宋弘业的手,交到太子手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