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臣权> 428 准备离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28 准备离京(3 / 3)

答应。

在另一个时空朱棣迁都北平,有很深层的原因在里面,从朱棣自己来说。他原来被封燕王,北方是他自己的老巢,根深蒂固,而且经过靖难之役,朱棣得罪了很多士大夫阶层,迁都有利于打击不顺从的顽固势力,有利于他自己的统治。

再从当时的边疆形式来看。天子北迁,有天子守边的思想在里面,有利于打击当时还没有完全倒下的蒙古势力。从地理上看,北京北连朔漠,南控江淮,地理位置优越,也是有利于统治的。

庞煌不止一次的有着迁都的情结,因为在他的思想根源中,还是沉浸在另外一段历史之中,那就是北京也就是现在的北平。就是华夏的忠心,但是那样,就会造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以后的皇帝们起禁海的心思。

而且现在北方已经彻底平定。只是静静的等待着人口增长后的移民,买的里八剌几乎席卷了八成的蒙古人、女真人、高丽人、日本人在军中,开始西征,一路上不顺则亡。一直打到了帖木儿的老巢。

虽然很少屠城,但是其他方面比当年的成吉思汗还要狠,在大明人的眼中,将这些异族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异族替大明侵略其他国家,吞并、兼并等手段交错着使用,目前在哈密以东的地区,基本上很少有部落存在,基本上都被买的里八剌卷走了。

所以那些蒙古族、女真在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都无法翻身,北方现在只是发展的重点,而不是战争的重点,所以在此时迁都的必要在庞煌的心里又低了几分。

但是让太子朱标即位的话,那么必然会忽视北方的发展,怎么让皇帝重视北方的发展,也是为了发展辽东、西北。但是庞煌的这个考虑造成了现在的隐患。

南北的距离加上现在交通的不发达,以后要是太子朱标即位的话,肯定不会用永嘉和永康学派的人,因为复古学派的人已经占据了太子朱标的心思,其中为人方正的方孝孺就是其中之一。

正是这样的决策,造成了方孝孺等人支持太子尝试着复古儒家,尝试着新政,他们一边学习着皇帝办报纸,鼓励开荒和发展工业。一边又在积蓄力量准备日后的改革,所谓的改革也就是按照程朱理学的治国方针去改变。

所做的一切,瞒不住庞煌,更加瞒不住身为皇帝的朱元璋,也没有能瞒住和他们政见不合的彭方、黄磊等人,让彭方等人对于这个隐忧充满了忌惮。

可能他不不在乎自己本人的身家性命,但是对于学派的存亡却十分看重,特别是永嘉、永康学派,经过蒙元的严酷统治,已经断层了百余年,这百余年中苦苦执着的硬撑着,好不容易看到一线希望,绝对不可能眼看着自己的学派再次受到打击。

他们通过手里掌握的商贾,以及江南的大部分繁华、雄厚的财力进行着反击。对于北平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也让朱允炆有些担心起来。

要和平解决这个事情,也不是没有办法,但是庞煌不想那样去做。因为那样有着更大的隐患。

庞煌想让这些学派顺其自然的自由发展,所以注定了要承受一些不安。他对政治并不擅长分析,要不也不会有当时的失策,让太子朱标发展出一股力量和自己的意愿作对,早知道如此,他绝对会自己留在太子朱标身边细心的引导,手把手的教导。

但是他还是错了,顾此失彼这个词是庞煌心中对自己的写照,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于是庞煌选择了在大明四方胜利的时候,准备离开京师了,而且这次的离开,他带着儿子和临安公主,短时间内是不会再回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