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比斗,赵嘉出尽风头,燕国使团却颜面尽失,败兴而返。 邯郸城内,赵嘉再次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赵人也都喜笑颜开。 与之相反,王宫内气氛却极为凝重。 “王上,燕国使团来者不善,真要放任他们从容返回燕国,必成祸患!” 有激进的将领出言,脸上满是杀气。 “将军此言差矣。” “嘉公子于校场挫其锐气,扬我国威,已让燕国使团知晓我赵国不可欺。” “若再派人截杀,倒显得我赵国色厉内荏,反而不美。” 有文臣出班反驳。 大殿之内,嘈杂无比。 有些人要求截杀燕国使团,有些人则极力反对,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够了。” 赵王脸上不耐之色越来越浓,最后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 群臣闻言,全都不敢多语。 赵王起身,环顾众人,喝道:“寡人过寿,燕国遣其相国赠百金为寡人贺。” “对方以礼相待,又是燕国使臣,寡人岂能因猜测就让人截杀对方?” “真要如此,以后哪国敢派使团入我赵国?” “截杀之事休要再议,若有人胆敢背着寡人行事,定斩不饶!” 听到赵王之言,始终沉默不语的廉颇终于说话了,上前道:“王上之命,我等岂敢不从!” 赵嘉站在旁侧,见尘埃落定,心中微叹,最终也没有多说什么。 才开始,赵嘉也曾想过截杀燕国使团。 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赵嘉却是打消了那个念头。 燕国使臣为赵王贺寿而来,纵然心怀不轨,在没有对赵国产生实质性伤害前,都不能对其下手。 毕竟,燕国使臣代表燕国。 哪怕赵国截杀燕国使臣,会处理的天衣无缝,燕国照样可以将罪名扣在赵国身上。 更何况,燕国究竟会不会出兵攻打赵国,乃是整个国家的大事件,不会因为区区几个使者的意愿,而有太大变化。 假如燕国本来不准备攻打赵国,赵国反而截杀燕国使团。 事情传到燕王耳中,必然也会爆发国战。 那个时候,燕国也是师出有名,赵国反而在道义上受人诟病,得不偿失。 赵王或许也考虑到了这些,这才不准备截杀燕国使臣。 “寡人累了,尔等都退下吧,赵嘉留下。” 赵王显得有些疲惫,对着群臣摆了摆手,众人行礼完毕后也纷纷退去。 赵王起身,在宦官的搀扶下,示意赵嘉跟上。 没过多久,赵嘉就在赵王带领下,进入了书房内。 赵王让宦官退下,而后示意赵嘉落座,自己却是来到了书案前面。 “今日校场之内,你表现不错。” 赵嘉垂首道:“多赖王父治理国家有方,民心归附,赵人不屈,非孙儿一人之功也。” 赵王闻言,脸上露出了笑容。 赵国能从长平之败中逐渐走出来,国力越来越强盛,赵王的确花了很多心思。 被赵嘉这么奉承,赵王心中也十分愉悦。 犹豫半晌,赵王终究还是拿出了一大堆竹简,示意赵嘉过来观看。 赵嘉逐一打开,发现竹简里面内容,全是几十年匈奴寇边烧杀抢掠的记载,其中还列举了赵国多年与匈奴交战的消耗。 赵嘉虽然早就知道,赵国这些年为了应付匈奴之患,消耗了太多国力。 看到这些资料以后,赵嘉才深切明白,匈奴究竟让赵国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 长平之战,可谓是赵国倾国之战,几乎将赵国消耗一空。 然而几十年来,赵国应付匈奴的消耗,却足够赵国打两场长平之战。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假如没有匈奴连年为祸边疆,长平之战赵国未必会败。 半个时辰缓缓流逝。 赵嘉放下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资料,脸色无比沉重。 赵王揉了揉眉心,幽幽叹道:“长平之战以前,尚有余力应对匈奴之患,只是现在却力有未逮。” “我本以为李牧乃良将,能够平定匈奴之患,为此甚至把北疆军政大权全部交由对方管辖。” “却不想,数年以来李牧毫无建树,北疆养了那么多军队却无用武之处。” “故此,我才撤掉李牧兵权,准备另选一人在北疆抵抗匈奴。” 赵嘉闻言心中微动,道:“孙儿知晓一人,此人有经天纬地、逆转乾坤之才。” “王父若用此人,少则三年、多则五载,定能彻底平定匈奴之患!” 赵王眼中忽然爆射出精芒,喝道:“谁?” 赵嘉深吸口气,答曰:“北疆守将李牧是也。” 赵王闻言,当即怒道:“李牧胆小惧战,如何能够继续统领北疆!” 赵王此时心中火气上涌。 他刚才还说李牧不行,想要撤换将领,没想到赵嘉紧接着就大力推荐李牧。 这种行为,绝对是赤果果的打脸,也不怪赵王会如此愤怒。 赵嘉却是不慌不忙道:“敢问王父,李牧驻守北疆这些年,消耗国库钱粮几何?” 赵王沉吟半晌,道:“李牧驻守北疆,与塞外通商,自给自足,并未消耗国库钱粮。” 赵嘉再问:“敢问王父,李牧驻守边疆这些年,士卒、百姓、财物伤亡损失几何?” 赵王皱眉道:“那李牧虽胆小惧战,倒也防备有方,每次匈奴来犯,李牧都提前将士卒、百姓、牛羊赶回堡垒内,并无太大损失。” 赵嘉脸色肃然,再次问道:“那么李牧之前那些将领驻守北疆时,又消耗钱粮、损失士卒、百姓几何?” 赵王听到这里,脸色有些挂不住了。 李牧虽然胆小惧战。 可是相比起以前的守边将领,李牧既没有让国库支出钱粮,也没有损失百姓、士卒。 单从这方面看,李牧功绩无人能比。 不过李牧那种胆小怕事,畏缩不前的作风,终究还是让赵王心中不喜。 赵嘉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