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大汉第三帝国崛起录> 153议和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53议和二(1 / 2)

接了董卓的命令,李傕不敢怠慢,他本就担心孙刘联军出兵来攻打自己,此刻得了圣旨,急忙率了本部人马,直往太谷关而来。

到了太谷关,李傕不敢带兵靠的太近,约束了人马,远远安营扎寨,免得受到攻击。只是派人前去通知孙、刘二人,也不说自己来意,只是说有圣旨到,自己要入孙刘联军的军营宣读圣旨,请孙坚、刘备二人准备,来接圣旨。

自然有人入关报信,将有圣旨来的消息入内报告,消息传入之时,刘备正在请孙坚赴宴,说是赴宴,其实还是吃马肉,谁让一路上死马那么多呢。

听得李傕派人来,说有圣旨,孙坚便道:“什么圣旨,恐怕是董贼是旨意吧,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来人,把李傕轰走。”

“慢!”刘备抬手阻止了孙坚,说道:“虽然是董卓的旨意,但毕竟打着圣旨的名义,你我总归是朝廷的大臣,是陛下的臣子,有圣旨来,总还是要听一听的。”

是听一听,至于按不按圣旨上面写的行事,那是另一回事。孙坚也听出了这层意思,自从刘备和孙坚合兵一处,双方便已经是盟军,自然不能忽视了刘备的意见,于是道:“既然如此,且叫来人进来吧。”

刘备笑道:“文台兄,若是我料不差,只怕董仲颖这是被咱们给打怕了,派李傕来,是想要来和你我求和的。”

结合了自己前世对三国的记忆,刘备顿时就猜出了李傕的来意。

孙坚却是不相信,说道:“求和?都和董卓打到了这个地步,还能求和。”

刘备也不争辩,只是道:“让李傕进来,一问便知。”

李傕入内,见了刘备、孙坚,拜倒在地,奉上圣旨,口称:“小人李傕,拜见两位明将军。”

“明将军。”孙、刘二人,听了这个称呼,互相看了一眼,面面相觑,心说这“明将军”,算是个什么称呼。

李傕,字稚然,凉州北地郡人。李傕行伍出身,早年追随董卓南征北战,多立战功,在董卓众多部将中也是一员骁将。

不过李傕乃是边鄙之人,习于夷风,不懂礼仪,口不择言,因此也闹过很多笑话。

比如李傕本来也叫董卓“主公”的,后来入了洛阳,看见别的名士,都叫董卓“明公”,这货脑洞大开,管董卓叫起“明主公”来。董卓知道李傕的出身,也不和他计较称呼上面的问题。别人乐的看李傕的笑话,也不提醒他。

因此,李傕一直都不知道,“明公”和“主公”,是不能连在一起叫的,甚至还自做聪明,在其他的称呼前面,也都加了个“明”字。

后来董卓挂了,李傕打了王允,入主长安,见了皇帝,或言“明陛下”,或言“明帝”。

因此,李傕管孙坚和刘备叫“明将军”,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本来刘备听了李傕的名字,心中猛然升起一股杀机,历史上有个“李郭之乱”,李傕就是其中的主角之一。

不过随即刘备就放弃了这一想法,因为刘备明白,李郭之乱的真正罪魁祸首,其实是王允,只要当时执政的王允下一道赦免令,宣布赦免西凉军无罪,再用西凉名将、大汉忠臣皇甫嵩统领西凉军,天下其实就太平了。

不然,就算刘备杀了李傕,只要王允还是那么刚愎自用,还会有西凉军中的其他人扯旗造反。

再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刘备也不好坏了规矩。

因此,见到李傕执礼甚恭,孙、刘二人也不好太过咄咄逼人,便叫李傕起来回话。

前面李傕打着圣旨的幌子,是怕孙坚、刘备不见自己,回去被董卓怪罪,不好交差。见到了孙、刘二人,李傕要是再拿出一副老子是朝廷使者的架子,那可就李傕脑残了,虽然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但是为难来使一下,那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李傕前倨后恭。

听孙、刘二人叫自家起来回话,李傕心中便是一喜,暗道有门,起身说:“朝廷旨意,拜澎侯为齐侯,食邑三万户,青州牧。拜乌程侯为豫州牧,相国愿以女许乌程侯之子。相国还请二位明将军,开列一份家族子弟中有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单,相国全部保举任用。”

刘备闻言,心中一惊,心说董卓这是下了血本了,而且哪怕董卓是拉拢人,也是拉拢的极有章法。

封刘备为青州牧,倒是给了刘备一个统治青州正当的名义。封刘备为齐侯,食邑三万户,倒也没什么,不过是名头,反正整个齐地,都在刘备的控制之下,就给刘备封个齐王,也不过就是换个好听点名声,当然这是刘备的看法,不代表汉末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王爵的看法。

对孙坚就不同了,豫州紧邻司隶之地,其实孙坚比刘备更有威胁。孙坚的豫州刺史,不过是袁术上表举荐的,封孙坚为豫州牧,这就给了孙坚统治豫州正当的名义,而和孙坚联姻,更吃果果的拉拢孙坚,刘备和孙坚联姻,是赚了孙坚一个嫡亲的闺女,董卓和孙坚联姻,是送个嫡亲的闺女给孙坚,这个本钱下的,可不能说小了。

虽然明知道孙坚会拒绝董卓的拉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