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刘备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可以面向全国范围内征辟人才,以后天下大乱,自己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因此,不管有没有可能的,都派人征辟,这叫有枣没枣,打三杆子。
第一个便征辟泰山诸葛圭,听这个姓氏,就知道刘备在打谁的主意。没有诸葛孔明的刘玄德是不完整的。又按照记忆征辟十数人,只是一时路远未到。
第一到的却是南阳黄忠黄汉升,此人不过是个下级军官,南阳距离洛阳又不远,自然是一征就来,刘备暂时任命黄忠为百人将,又看了看太史慈,心中颇有几分八卦的味道,历史上这两人便是对手。我拿走了孙家的太史慈,自然也得拿走刘表的黄忠,这才叫平衡。
泰山诸葛圭也接到刘备的信件,表示,愿意带上他弟弟诸葛玄去投靠刘备,还有,最重要的是,几个儿子自然也会跟来。
又有泰山人于禁、阳平卫国人乐进也来投靠刘备。许褚虽然没来,但是也回了信过来,表示自己家族附近黄巾贼子颇多,不敢擅离,还请恕罪云云。
刘备知道,这是自己现在名气大了,征辟人才越来越容易。心说曹阿瞒的手下的大将,除了曹家和夏侯家都被我搞到了手里,也不知道曹操日后会如何。
刘备在这里为乱世做着准备,不停地招揽名臣、猛将。
另一边其他人也没闲着,不过他们都没有预知未来的本事,此刻,还都把目光放在洛阳城中。
七月,徙渤海王协为陈留王,以便就近监视。
此时的何进志得意满,袁绍又劝说:“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
刘备冷眼旁观,后世有一种说法,说是袁绍一手导演了,宦官和外戚这两派之间的大火并。袁绍,就是汉末大乱的幕后推手。如果单纯从结果上看,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以后的袁绍怎么样,先不提。现在的袁绍,只是单纯的想诛杀杀宦官而已。如果袁绍,真的是一手导演了,宦官和外戚之间大火并的幕后黑手。那么,现在他没有必要劝说何进,不要轻出入宫省。反而要让何进轻易丧命,袁绍才好趁乱浑水摸鱼。
实际上,真有野心的,比如刘焉这样的,一般都是急着找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先割据起来再说。至于刘备,那是有雄心。
袁绍此时,与曹操相似,还是热血青年,哦,中年。
而何进这十几年来,念念不忘的,就是把家族提升为世家门阀。
世家门阀,可比外戚要长久的多了。做外戚,总有失势的那一天,只有将其家族提升为世家门阀,才能让其家族保持昌盛。
因此,他把自己比作二十年的窦武,把袁隗比作二十年前的陈蕃。并认为,只要自己能完成,二十年前大将军窦武没有完成的事业,铲除了宦官,才能被士人集团完全接受。从此之后,南阳何氏,便是真正的成为世家门阀了。
而袁隗当初因为中常侍袁赦是豫州汝南人,就和他结为同宗。多受他的关照,算是曾经阿附过宦官。因此,他也支持剿灭宦官,希望完成陈蕃未完成的事业,以此,来洗刷当年阿附宦官的不良名声。
于是何进便入宫向何太后提出下诏废除宦官,而何太后不同意,表示:“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
是啊,自古以来,也没有让长着家伙的男人,在后宫和死了老公的太后待在一起处理事务的道理。这种事会招来外人非议,你何进就没听说什么叫做“寡妇门前是非多”么,言下之意,就是不同意废除宦官。
而何太后母舞阳君及何苗,多次收诸宦官的贿赂,对宦官多有回护。
在私下里,更是多次对何太后说:“大将军专杀左右,专权以弱社稷。”。
何苗本姓朱,其母亲嫁给何进之父何真,就改姓何。换句话说,何苗和舞阳君,其实和何进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是单纯的是宗法上的兄弟和母子。
所以何进是何太后是同父异母的哥哥,何苗是何太后同母异父的哥哥,手心手背都是肉,何太后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袁绍等人,又向何进献计,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天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
何进不听。
曹操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