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号声中的不大爆响,并没有立刻引起车队里明军的重视,明军护卫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道路上的障碍物上,护卫车队安全的职责似乎和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可作为商队的主事人梁家福却不这么看,他放下碳炉钻出车外站立在颠簸的箱车上向四周望去。梁家福看到此处官道由东向西有两座前后相隔不远高约三十来丈的小山,这两座小山分别坐落于官道两侧,山顶上各有数个骑马镶红旗斥候在此巡视。 小山后三里才是百丈高山,好像火铳声上从北面高山上发出的,于是,梁家福和镶红旗斥候骑兵都把观察重点放在了北面高山上。而西面小山在半山腰巡查的六个镶红旗斥候,也有二人下马徒步向山顶走去。在山顶夹缝中躲藏的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张友海,耳边听到女真斥候越来越近叽里呱啦女真话时,顿时吓得眼泪直流小便失禁。张友海前天才成为孤儿,他的父亲死于崇祯二年乌鸦岩战场,张友海的母亲因失去丈夫悲伤过度在崇祯三年死于伤寒。 三天前张友海相依为命的奶奶,也在逃难的路上因饥饿倒伏在路上,奶奶临死前从怀里掏出一小块舍不得吃的黑馍交给张友海要他赶紧逃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张友海草草给奶奶垒了坟头,跟随逃难的人流向西跋涉。靠着奶奶留下的黑馍,张友海坚持到了白龙沟。然而,当建奴鞑子赶来的消息传来时,只有十一岁的张友海再也跑不动了,求生的本能让他爬上山头找了个僻静大石下躲避。随着镶红旗斥候离他藏身处越来越近时,张友海自己也感到求生的机会越来越渺茫。张友海在小山上看到了镶红旗鞑子对躲藏百姓的屠杀,别看张友海只有十一岁,也知道他要是被鞑子发现也难逃被屠杀的命运。 就在张友海因恐惧准备逃跑时,他突然看到眼前杂乱的草丛中露出一个头上顶满乱草充满友善的人。这人对张友海先是做了个禁声的手势,然后向他招了招手。再次扬起求生本能的张友海悄悄地走向了五步外的这个人,到了近前张友海才发现这人披着件与杂草颜色极为近似的长布条斗篷,当张友海一靠近这人一般把张友海拉了过来按在身下,同时用斗篷把这个孩子遮得严严实实。也就在他们刚刚隐藏好,镶红旗斥候就站在张友海刚才呆的岩石上四处了望。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功夫,镶红旗斥候拿起牛角号吹出一个长音表示这里并未有埋伏。也就是这一炷香的时间,张友海觉得心都快跳了出来,他懂事的把嘴咬住衣袖生怕发出一点声响连累这个好心的叔叔。站在山顶上的镶红旗斥候在发出平安号音后,并没有急离开,而是静静注视着山脚下即将通过的车队。也就在这紧张的时刻,远处北方高山上响起了三声清脆的火铳声,山顶上负责警戒的镶红旗斥候很自然被他身后火铳声吸引,他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北面高山。也就在镶红旗斥候眼光转移的瞬间,张友海身边的破奴军手抓火铳猛地站了起来,他对着只有三丈外的镶红旗斥候就是一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