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发过这样的感慨。过去了那么多年的事,太史公不可能仿佛在现场看到一般。 联想到李斯的后来所为,传言未必空穴来风,很可能是从李斯的身边人流传出来,就变了样子。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李斯的权力欲望,非常强烈。 为了权势地位,李斯奋力的攀爬,为此不断地迎合嬴政。嬴政早年经过邯郸的战乱,心里面多少留下了些许阴影,迫切的想要结束天下的战乱,显得过于急切。 李斯以他早年为小吏的经历,察觉到了嬴政的心思,不顾政治的实际,提出了过于超前的施政措施。 “这么多大臣之中,若论及法家学说,只有李斯研究得最为透彻,甚合寡人心意!” 果然,李斯对法家的捍卫,让嬴政大为满意。经历过生死关头的人,对儒家的那套仁义思想,对道家的那套避世学说,自然提不起多少兴趣。 接触秦国实际后,卜兴暂时放下了在秦国复兴儒学的思想。天下尚未一统,征伐乱世,即使子夏的学说,仍然与战国实际有些格格不入。 得到嬴政的夸奖,李斯连称惶恐,越发显得谦卑恭敬。他心里清楚,与他一同求学的韩非,现在正在著书立说,若论对法家思想的研究,他与韩非的距离,几乎堪比天与地的距离。 人皆有弱点,看来李斯这个人,过于看重权势,就是他最大的软肋。 蒙恬琢磨着,以李斯的性格,激进的思想得不到扶苏的认同,在赵高的劝说下,背叛了始皇帝的遗嘱,也就不奇怪了。 嬴政识人用人,水平不可谓不高,可决定秦国命运的几个人,他却是看走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