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您的下次来稿,就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经济走向的问题发表您的真知灼见……”。
看完信后,林维桢忍不住笑起来,这位主编还挺有意思的,嘴上说相信自己是原创作者,但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怀疑,好在他表达得比较委婉,不乏东方人的圆滑。
不过这位主编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关键就在信中所说的工作论文上。
外国学术界有比较严格和完善的工作论文制度。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研究,时间跨度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十年八年,甚至二三十年,像那些研究第四纪或者生物学的学者,大半辈子都在跟踪一个研究,有些人至死都没有拿出研究成果。
而在此期间,研究者会将一些发现和观点整理出来,以摘要或者完整论文的形式发布在某个平台,如校报、院刊、机构刊物、会议期刊等等。
这些统称为工作论文,而工作论文是有版权归属的,也就是说,一旦有人抄袭,将来打官司可以有据可查,因为工作论文面世的时候有详细的时间记录,晚于这个时间点成稿的论文,就有抄袭嫌疑。如果被发表到正式期刊,原文作者可以凭借工作论文的版权去投诉和起诉。
而林维桢这篇文章恰恰没有工作论文做支撑,说是凭空出现并不算错,惹人怀疑更是正常。
不过自己确实没有抄袭,最多借鉴了后世几十年无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融会贯通。
至于抄袭的证据,要是能找到才叫见了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