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蒙将军,我军的作战方阵是如何分配步兵、车兵、骑兵的?以及多种兵种如何进行协同作战?”子婴甩了甩头,不再想秦律的事情,问起了蒙恬有关秦军方阵的兵种规则分布和作战方式。
“战车在前,步兵在后,轻骑兵在两翼,冲锋时全军一字排开,依靠战车撕裂敌方阵型,随后步兵阵中的弩兵射箭重创敌军前端,两军交接后,长矛手进行战车后的第二次冲击,将敌军方阵裂口扩大。”
“但是南越的地形限制,没办法完全发挥这个战阵的威力,训练的时候只能用缩小版的方阵。”蒙恬脱下军帽夹在腋下,无奈地摇了摇头。
“缩小版?是人数上的缩减还是兵种上的减少?”
“秦王请看。”蒙恬指着场地中间,示意子婴。
子婴转头看去,此时场地中,一个千人左右的方阵,正严阵以待。
前方长矛手手持约七米的长矛,将其端平,长矛手背后,铍手端着大概三米半长的铍,紧随铍手后边的,又是手执长武器的步兵,子婴辨认了一会,应该是戟,目测长度大概两米八到三米之间。
被长矛手、铍手、戟手团团围在中间的,是手持弩,背负箭的弩手。整个步兵方阵两边,还有两队轻骑兵。
没有战车!
“呜!”场地吹起了号角。
“全军听令,冲锋!”指挥官发起了冲锋的命令。
“一二三,冲!”
“一二三,杀!”
轻骑兵率先冲出,步兵方阵开始迈着整齐的步伐,从缓慢前进到一路小跑,逐渐加速。
“最前方的轻骑兵作用应该是游击,骚扰敌军方阵吧?”子婴收回目光,转向蒙恬。
“正是,轻骑兵无法对敌军方阵形成冲击,目前只能骚扰,影响敌方士气。”
骑兵冲击步兵,一般都是在平原旷野上,利用重骑兵的重力优势,以及战马奔跑之后所带来的高速冲击力对步兵进行撞击、践踏和碾压,特别是对于溃散后失去胆气和指挥的步兵,效果更佳。
“一二三,风!”
当中央指挥官发出风的命令后,方阵中间弩兵把身后背着的箭扯出,放到弓弩上,然后斜向上瞄准,平稳射出一阵箭雨。
子婴估计了一下,秦弩的有效射程大概一百到一百五十米之间,由于各种原因,要么是操作,要么是角度,要么是风力影响,箭矢射出去后的距离还是有误差的。
“这是训练士兵在作战时,在敌我双方还没有短兵相接之前,听到风的命令后,弩手执行命令通过秦弩发箭重创敌人主力。”蒙恬解释了弩手射箭原因。
子婴点头,表示赞同。
“并且最前方长矛手作为步兵方阵主要的突击部队,可以依靠长矛的长度优势,以及跑起后所带来的冲击力,刺伤、撕裂敌军前端部队。”
“看来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作战,两军相持停下来的阶段,这种长度的兵器施展不开啊。”
子婴不知道一旦停下冲击,长矛手的命运会是怎样?
“是的,单兵作战,士兵架起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
“没办法单兵作战,两军混战中长矛手又该如何?”
长矛在手,无法单兵作战,只能等死了吗?
“长矛手身上还挂着一柄长剑,真到了那个时候,会弃矛拔剑,转化为剑士。”蒙恬解答了子婴的疑惑。
“两军相持时,戟手往前,戟这种兵器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能直刺。和长矛手不同,戟手可以单兵格斗,对于戟手来说,掌握自由搏斗的技巧和发挥战场上的个人才能是训练过程中最为关键的。”
“夹在长矛手和戟手中间的铍手,又是怎么作战的?”
这中间的铍手,究竟在方阵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铍手在长矛手身后,当长矛手的阵型被冲乱后,铍手用较小的突击阵型,以极强的突刺能力将突入的敌人往外推出去,加上后边的戟手以单兵为单位加入战斗,肃清方阵内的漏网之敌。”
蒙恬再一次完美解释。
“通过长矛手、铍手、戟手之间的协同作战,从而达到保护弩手与中央指挥官的目的。”
确实,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相互保护。
“一旦两军开战,军令如山,为了遵守军令以及二十等爵制度带来的诱惑,不论战场上发生什么情况,这些士兵都会挺着长武器往前冲,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保持方阵不变。为了将几千人、几万人变成一个铜墙铁壁,士兵们在军营中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训练。”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明白了。
听完蒙恬的话,子婴分析了一下方阵,从武器与作战方式来看,方阵中杀伤力最大的步兵兵种应该是长矛手,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难以阻挡。
“这个方阵有什么缺陷吗?”子婴突然想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