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昏暗灯光下!
杨江仔细研读着几本厚厚的笔记,并且时不时还拿起玉观音,或者废料雕琢而成的工艺品看上两眼,仔细品味其中神韵。
自从得到齐老头的雕琢手记,杨江便如获至宝,如痴如醉的沉浸在各种精美的玉雕学问当中。
齐老头说自己曾经在南雕扬州派中小有名气,看来并不是吹牛,好像还有些过分谦虚了。
从齐老头的雕琢手记来看,老爷子学习的手艺并非只有扬州派风格,好像还掺杂了其他流派的元素。其中更讲述了一些木雕和石雕的特征,并且将两种另类雕刻的高超技艺融入到玉石雕琢中来。根据齐老头在文中的说法,那种可以融入木雕和石雕高超技艺的玉器并不多,外行人一眼也看不出什么玄妙。但是跟传统玉雕相比,这种采众家之长,雕琢出来的东西,将会更为传神,仔细观察之下也更加细腻。
这几本笔记的记录时间很长,最早的笔记恐怕还是几十年前记载下来的东西。
由此可见,这些文字,是齐老头一生心血的结晶。
不难想象,若是这些笔记放到玉石雕琢界,肯定是无价之宝。
虽说杨江在齐老头店里白干了三年苦工,还时不时在小摊上寻摸点好玩意孝敬老头子,但人家这几本玉石雕琢手记送到杨江手里,皮黑心更黑的杨江童鞋,感觉自己亏欠齐老头甚多,好像根本无法偿还老人家对他的关爱之情。
“呼……这老头,还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杨江合上笔记本,长长出了一口气,神色中带着郑重的崇敬之色。
杨江用了整整十多天的功夫,才看完笔记中所记录的东西。
笔记本里面的雕琢手段虽然艰涩难懂,但他还是废寝忘食地细细研读。对他来说,手中的笔记比世界上最好看的小说都要有意思。
尤其在阐述一些雕琢手法,和复古技艺的奥妙时,杨江依旧能够在齐老头并不精准的字句当中,领略到各种工艺技术的博大精深,还有古代匠人师傅的神奇手段。
而且杨江在研读笔记的时候,敏锐发觉几本笔记中,有着一个明显的断层。
很早之前,齐老头记录的笔记,排列工整,字迹苍劲有力,而后面风格却为之一变,记载排列混乱不堪不说,还经常会出现字体时而大时而小的情况,笔画凌乱,字迹潦草,往往需要杨江仔细思考之后,才能确定一个鬼画符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字。
对此,杨江并没有在心里埋怨齐老头,反而让他更加敬佩那个脾气古怪,动辄就要发脾气的老人家。
其中,最令杨江吃惊的是,这个老头在双手半废之后,不仅没有颓废,反而更加专注的去学习,琢磨,思考,甚至剖析南雕北琢的各种工艺特点,从很多方面细细表达出南方工和北方工的冲突,还有各自精髓。
在这之后,齐老头虽然双手不能再雕琢任何玉器,但他仅凭脑袋里面的想象,便试图把南雕北琢融为一炉,掀开琢玉工艺的历史新篇章。
齐老头成功了!
从他字里行间能够看出,以北方工为基础,最大程度的保持玉器本身特点,运用看似豪气的手法,展现出整个玉雕的大气磅礴。随后,可以在局部雕琢上,运用南方工精湛细腻的工艺,加以辅助,从而雕琢出旷世之作。
齐老头也失败了!
他思考了很久之后,发现南北工艺虽然在理论上能够相辅相成,可是这太过困难了。稍有不慎,被雕琢的玉器就会似是而非。试想一下,大气磅礴的元素里,又怎么能蕴藏小家碧玉的气息?而细腻工艺中,又怎么能够轻易体现豪放大气的传神之感?
华夏琢玉工艺几千年历史,从无到有,发展成熟后分成南雕北琢,最后又划分成各家流派,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然而,这种情况持续了上千年,许多高超匠师都希望能够博采南北之长,掀开雕琢玉器工艺历史的新篇章,却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成为许多宗师级匠人一生的遗憾。
也许是思考了很久,也许是感觉穷极一生都无法掀开雕琢玉器手艺的新篇章。齐老头累了倦了,也已经老了。
所以,他在最后一本笔记中画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至于齐老头是在完成笔记之后,由于双手无法实践,而留下遗憾。还是给杨江这个不是徒弟的传人,留下一个考验,他都没有明确说明。
可齐老头能够把笔记记录到如今这般程度,哪怕他的双手已经半废,无法雕琢出旷世之作,但他的精神层面,却早已达到一代宗师的水平。
若是他的双手完好如初,可以通过实践加速证实自己脑海中的思考方向,也许再有那么几年功夫,齐老头可以利用古今结合的经验,成为翻开玉器新时代篇章也说不定。
过了好大一会,杨江才苦笑着自语道:“齐老头啊齐老头,你给我留下好大一个难题,若是我不能把南北技艺融为一炉,恐怕这辈子都不得安稳啊!”
说齐老头厚道,老人家确实对杨江这个黑货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