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晓一句日语脱口而出,顿时感到后悔不已,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想收回来那是不可能了,只好在心里想着该怎么搪塞过去。
果然,这日本男人见秦天晓居然会说日语,震惊不已!立即追问起来。
秦天晓早已经想好了一套说词,见这日本男人问起,表情十分平静的讲了一个简短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秦天晓是燕京大学的学生,因为组织参与了一次抗议游行,而被官府通缉,没有办法才来到了东北。
对于秦天晓临时编造的这个故事,这日本男人深信不疑,因为当时腐败的满清王朝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各国列强们都想通过武力来分一杯羹!
面对这些列强们的武装侵略和强盗逻辑,满清王朝那是连个扁屁都不敢放,只能是割地赔款,空有百万大军而不敢与之一战!
可能有大部分人在众多粗制滥造的剧视剧的影响下,都天真地认为当时的满清王朝军队使用的还是大刀长矛之类的冷兵器,所以才打不过人家!这就大错特错了!
以鸦片战争为例,大多数人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就是手持现代化热兵器的英军,打败了手持原始冷兵器的清军。
整个鸦片战争,清军就是拎着大刀长矛和英军作战的!
打起仗来就是英军列成一排砰砰的放洋枪,然后清军跟傻缺一样拎着大刀、长矛悍不畏死的顶着子弹冲上去!
英国人放枪,前面的清军挂了!后面的又补上,等到清军全部挂完之后,战争结束!
洋人们吹了吹枪口,说上两句类似于假设这些勇士手里有枪的话,那现在躺在这的,就会换成我们之类的话,然后就收队带回。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观众们看地都是热血沸腾,恨不得穿越回去把自动步枪的原理技术传授给那些英勇的士兵们,好让他们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御敌于国门之外!但事实上,清军和洋人在武器上的差距并没有人想象的那么大!
其实早在乾隆年间,在平定准格尔叛乱的战役中,清军的武器配备中火器已经占了很大比例,而清朝历代皇帝更是多次在诏书中提到火器训练的重要性,所谓满清迷信骑射忽视火器,不过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罢了,在清军主力精锐里面,火器是相当不缺的。
清军当时主要使用的火器是被称为鸟枪或者鸟铳的火绳枪,它和当时英军的主要武器,燧发滑膛枪一样,都是使用黑火药发射的前装填步枪。
其实英军使用的发射球形铅弹的前装滑膛燧发枪,和清军使用的前装滑膛火绳枪,两者在装填方式上一样的费事,都需要采取站立姿势装填散装火药,然后捣实之后再放入弹丸,所以两者在装弹时间上并没有太大差距。
一些电影中所演的英军连续开枪射击,清军就站在那里装弹等着挨打,根本就是影视夸大,误导观众!
由于滑膛枪的技术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发展成熟,所以两者在威力和射程上差距也并不是很大,但由于加工技术的粗糙和钢材质量的低下,清军火枪的准确率,略小于英军。
基本上相当于英军的三分之二,再加上士兵训练水平的差距,清军火枪的作战效能大概可以达到英军滑膛枪的二分之一左右。
如果硬是要用武器做比较的话,英军燧发枪和清军火绳枪的最大区别在于枪击不同,燧发枪的枪击使用起来要比火绳枪的枪击方便一些。
世界上最早的火药武器产生于中国宋朝,而截止到十九世纪现代步枪发明之前,火枪经历了火门、火绳、燧发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主要是以枪击的种类来划分的,枪械内部的构造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说形象点这段时期的的火枪就是一个前端开口的空心铁棒子!
放枪的时候就在里面塞上一定数量的火药,用棍子捣结实之后,再放入铅弹或者铁砂,然后通过铁筒后面的小孔把火药引燃,产生的爆炸气体把铅弹或者铁砂给推出几十米到二百多米远。轰隆一声,这枪就算放完了。
火门枪就是在铁筒后插一根导火索,开枪时候拿火把去点火。
火绳枪则是在扳机上绑一根缓慢燃烧的绳子,开枪时候一扣扳机,燃烧那一头戳进火药里,代替火把点火。
先进一点的燧发枪,则是扳机上带颗打火石,扣下扳机后火石撞到枪管上,靠溅起的火星来引燃火药,这样效率就快多了!
总体来说,当时无论是清兵的火绳枪还是英军的燧发枪,其射程和射速都是很有限的,并且准确率也不高,不高到什么程度呢,假设你拎着一杆火枪上阵打仗,对面遇见一个和你一样拎着火枪的敌人,双方进入火枪射程之后他远远的开了一枪,你中枪了,你知道这说明什么问题吗?
敌人枪法好!自己不会躲避?还是敌人的火枪好?
都不是,假设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说明对方人品好,或者说你人品太差,因为当时的火枪准头很差,如果在二十米开外,两人单对单射击的话,基本上是打不中人的。